还原最真实的历史,解读最本质的人性,老钱读历史给您不一样的精彩!
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为世人所熟知单刀赴会,因《三国演义》的流行,而为世人所熟知。关羽一手执青龙偃月刀,一手牵着体似筛糠的鲁肃,其威风凛凛之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由此单刀赴会也演变成一句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毫无畏惧的孤胆英雄勇闯龙潭虎穴之壮举。
一人,一刀,独闯虎穴,何其威风,何其壮烈。
罗贯中改一字而成单刀赴会可是世人在赞叹关云长之威风,可怜鲁子敬之儒弱之时,是否想过,这一切都不是历史事实。单刀赴会之所以成为单刀赴会,是被人在历史基础上刻意改动了一个字。改动者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哪个字被改了呢?“单刀赴会”一词原本是什么样子呢?“单刀俱会”。原文出自《三国志·鲁肃传》。罗贯中把“俱”字改成了“赴”字。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俱,是两方一起来。赴,是一方到另一方去。两方一起来,胆量对等,旗鼓相当。一方到另一方去,则凸显赴会的一方孤胆神勇。罗贯中不愧是摆弄文字的高手。就在他这一抑一扬之间,历史的真相被掩盖,文学的形象深入人心。
鲁肃为何要发起会面?当然,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有一点是相同的,会面的发起人都是鲁肃。那么鲁肃为什么又要发起这场会面呢?小说和历史的说法则迥然不同。
《三国演义》中提到,鲁肃邀请关羽赴会,是为了讨还荆州,如果关羽不同意,则在宴会上暗杀关羽。
但实际上,历史的真相是,鲁肃的目的并不是讨荆州,而是保荆州。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荆州的一半——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此时已被吕蒙用计夺回了,而且只是兵临城下,并未大动干戈。
关羽此行的目的实际是去复夺三郡。鲁肃的任务则是率军阻挡关羽。两军对垒在益阳。为了保住胜利果实,同时不使孙刘联盟彻底破裂,所以鲁肃提出会面。也就是举行谈判。
两军阵前,单刀俱会,重点在俱会面的具体地点则是军阵之前。《三国志·鲁肃传》原文是这样写的: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两军对阵,双方兵马相距百步以上,只允许双方与会的各位将领每人携带一把刀,齐聚阵中会面,举行谈判。
单刀俱会,大家都来,你来我也来,约好固定地点,双方对等,人员对等,武器也要对等。双方都是每人一把刀。而不是罗贯中先生演绎的“单刀赴会”中,关云长自己一把青龙偃月刀,独闯鲁子敬的龙潭虎穴。这就是俱会。关云长不卑,鲁肃也不亢,双方都是胆量过人的豪杰。此为“俱会”。
而罗贯中把“俱会”改为了“赴会”,则独显了关羽之威武。
单刀到底何意?当然不是青龙偃月刀!但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单刀”。为什么要每人带一把刀呢?一人一杆矛不行吗?不行,因为这是去谈判,不是阵前冲杀,不能带长兵器,只能带短兵器——刀。
刀?刀只是短兵器吗?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不就是长兵器吗?关羽当时是不是就带着自己的青龙偃月刀去的呢?当然不是。三国时期像小说中描述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还没出现呢,这种长刀直到唐朝才出现类似的样式,宋代才大量使用。
那么三国时的刀是什么刀呢?短刀。或者叫佩刀。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叫短柄环首刀。
单刀是指环首刀,东汉三国时的佩刀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武将及官员都是佩刀的,佩这种短柄环首刀,也就是腰间悬挂。这有别于西汉初年的佩剑。短柄环首刀是一种近距离格斗武器。最早出现于西汉。环首刀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骑兵马上格斗的需要。先前的骑兵近距离马上格斗都是用剑。但是骑兵在快速驰骋时,主要靠挥剑劈砍,而不是推刺。于是,剑锋就失去了作用。并且剑虽有双面刃,但劈砍动作往往只用一面。所以短柄环首刀就应运而生了。
到了东汉,环首刀完全代替了长剑,佩刀也就成了一种舆服制度。武将更是人人佩刀。环首刀不但是他们的马上近距离格斗武器,还是随身佩戴的防身武器,又是身份的象征。所以鲁肃提议单刀俱会,意思是所有与会的将领,只允许携带贴身的防卫武器——佩刀,参加谈判。这充分说明了单刀俱会实际是一场谈判,双方对等的谈判。
关羽的长兵器很可能是矛,图中只是矛头也许您还有个疑问,关羽既然不用青龙偃月刀,那他用什么兵器呢?只用一把短柄环首刀吗?作为随身佩挂的短兵器,环首刀关羽肯定有。但长兵器是什么呢?史家没有定论。猜测可能用的是矛。因为东汉时期骑兵的长兵器主要是矛和戟。而史书描写关羽斩颜良时,是乘其不备,快速刺颜良于万众之中,随后斩其首而还,袁绍诸将无人能阻挡关羽。
矛的作用主要是刺杀,说明关羽用矛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斩首时还用到了环首刀。不过从关羽斩颜良的全过程,先用矛,后用环首刀,动作之娴熟敏捷,说明他的骑术和武艺确实了得。堪称虎将。
不过了得是了得,他可没有单刀赴会,只是参加了单刀俱会,与鲁肃阵前论理。而且最后单刀俱会的结果也与单刀赴会的结果大相径庭。
单刀赴会与单刀俱会的结果迥然不同小说中,单刀赴会,关羽保荆州寸土未失。历史上,单刀俱会最终的结果,则是通过谈判,当然不只这一次,双方罢兵,以湘水为界,平分了荆州。只是具体的郡县与战前实际控制有些出入。刘备保留了湘水以西的武陵、南郡、零陵。孙权获得了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可以说孙权是暂时取得了胜利,刘备吃亏了。
刘备为什么愿意吃亏呢?倒也不是关羽无能,而是当时的局势所迫。一方面刘备也不愿意与孙权彻底撕破脸,孙刘联盟还是有用的。另一方面,一个现实的威胁逼迫刘备罢兵。曹操袭取了汉中,汉中的张鲁逃到了巴西。后院失火,刘备无法两面作战,所以只好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才有了单刀俱会。当然关羽和鲁肃的面前也没有谈判桌,有的只是每人腰间悬挂的短柄环首刀。
追溯历史长河,回顾单刀俱会之全程历史的真相或许没有演义痛快,但真实有真实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再次从头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单刀俱会”。感受一下真实历史的魅力。
公元年,也就是建安十九年,孙权得知刘备得了益州之后,派诸葛瑾入蜀讨还荆州,实际短期战略目标是,先要回三郡,即长沙、零陵、桂阳。
但刘备狡猾,对诸葛瑾说:
“我现在正在考虑夺取凉州,等凉州得手后,到时荆州各郡一并全都奉还。”
孙权一听诸葛瑾的汇报,立刻明白刘备是在搪塞。你刘备不是没说不还三郡吗?那我现在就派员去接收。于是他马上任命三郡长官去接收三郡。没想到,人一到,全被关羽给撵回来了。
孙权这个气啊。好,文的不行,我来武的。于是他立刻命令吕蒙带领两万人马夺取三郡。
吕蒙果然不负所望,兵临城下,上去就先劝降了长沙和桂阳两郡,只有零陵太守坚决不降。
这边东吴夺地的消息很快被刘备得知。刘备大怒,马上率领五万兵马来到公安,坐镇前线。派关羽带三万兵收复失地。另一边孙权得知关羽来袭,也不示弱,亲自来到鲁肃屯兵的陆口坐镇,派鲁肃带一万兵前出益阳阻击关羽,同时火速抽调现在三郡的吕蒙赶来支援。
吕蒙也确实神奇,接到调令,在此紧急关头,仍然争分夺秒施巧记,骗得零陵太守投降。带着三郡在手的胜利成果,吕蒙的两万兵与鲁肃的一万人在益阳会师了。
两军对垒,剑拔弩张,表面上张牙舞爪,但内心谁都没底气拼个你死我活。因为北方还有个强敌,曹操。尤其是东吴,已然夺取了三郡,更是不愿意兵戎相见。于是鲁肃提出谈判。两军阵前,双方将领单刀俱会。
会谈之际,双方互不相让,均未有丝毫怯意。三郡在手,鲁肃依然先发制人,责怪关羽说:
“当初把荆州借给你们,是因为可怜你们军败远来,没有容身之处。现在你们已经得了益州,却没有丝毫奉还荆州之意,如今我们只不过想求取三郡,你们竟然还不从命……”
话还没说完,关羽一方一位将领直接打断鲁肃的讲话说:
“土地,本来就该归有德之人,岂是一家常有的吗?”
面对无礼的打断和咄咄逼人的讲话,鲁肃毫不示弱,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见状也不示弱,拔刀起身,口中言语名为申斥自家人,实为示威于鲁肃:
“此为国家大事,这个人知道什么?”
同时给自己的将官使眼色,让他离开。(毕竟是自己的下级将领不礼貌打断对方高级将领在先。)
如此唇枪舌剑多时,未见分晓。此次会谈,没有更多结果。
此后,两军持续对峙。
但这时北方的曹操帮了孙权的大忙。曹操攻取了汉中,那可是西蜀的后院。后院起火,刘备当然紧张。实力不济,无法两线作战。权衡利弊,还是先顾西蜀要紧。于是两军又经历了多次谈判。最终相互妥协,达成一致。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将荆州平分。湘水以西,武陵、南郡、零陵归刘备。湘水以东,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
就此单刀俱会圆满画上了句号。
以上是真实历史中的“单刀俱会”。前因后果,足以令人细细品味。正因为真实,所以震撼。历史上,关羽和鲁肃都是理智和勇武的化身,相比罗贯中的“单刀赴会”,丝毫不逊色。但因为罗贯中的立场与偏好,《三国演义》中的“单刀赴会”则神化了关羽,贬低了鲁肃。作为小说,《三国演义》无疑是成功的。语言大师罗贯中巧妙地更改了一个字,故事可读性提高了,历史的真相却往往被世人忽略了。但这丝毫挡不住热爱历史的朋友追寻历史真相。
单刀赴会也好,单刀俱会也好,喜欢文学形象,尽可以津津乐道于单刀赴会,愿意追求真相,也可以畅谈单刀俱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个人意见,真实还是更有震撼力。您觉得呢?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中国古代兵器史》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所有作品均为原创,抄袭必究!
单选
您喜欢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文学?
真实的历史虚构的文学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