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激流动荡,国家混乱不安的年代。“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汉末三国鼎立,藩镇割据,门阀士族多方下注,终于迎来了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王与马共天下”的魏晋南北朝。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士大夫的政治抱负都得以实现,门阀发展带来的党同伐异,外部战乱,底层民乱,顶层王族的宫廷倾扎,逐渐掀起了士族内部隐逸文化的兴起,与魏晋时期私家园林的发展相互促进。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谈一谈,“隐逸文化”究竟指什么?
一,隐逸文化
“隐逸”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独特的人文现象,它们指一些士大夫,远离庙堂,遁入山林,怡然自得,追求天人合一的行为与心态。
“隐”是技术层面的,可以小隐隐于林,也可以大隐隐于市,但上班是绝对不会上班的,当官是不愿意当官的,当然,三顾茅庐另算。
也曾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逸”则是高级境界,是艺术审美,说明人家不但不上班,还过得特别有生活情趣,是一种超凡脱俗,不拘法度常规,自由自然的审美状态。
最终达到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就要通过“回归自然”表现出来,比如游山玩水,钓钓鱼种种地,喝大酒喝得晕头转向,肆性放情,营园作画,就成了这些隐士们外在的行为表现。
二,庄园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们都知道,如果你光种地,那是农民,如果你光喝大酒,那是酒鬼。隐士种地怎么也得像陶渊明,种点菊花,喝酒像阮籍那种,一礼拜喝七天。
农民和酒鬼要是这么干,肯定吃不上饭,更别提什么私家园林了。
所以还得有钱。
马克思说物质是文化的基础,隐逸文化能在魏晋南北朝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前是东汉末期,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发生时代,这个时代能杀人杀得“泗水为之不流”,而且几方混战,动不动就坚壁清野。
“泗水为之不流”代言人,曹操坚壁清野,是说连郊区村野的房子粮食都推平,放眼望去,连地上的草都少。那农民能活啊?
农民活不了,大户建坞堡。
这些富有的门阀广纳良田,使无数破产的自耕农成为自己的奴隶,不断地积累生产资料,修建防御和居住功能健全的坞堡,别院,进而形成庄园。
而在这一时期,水利灌溉技术得到推广,建筑技术进步。士族生产和经济的运作融糅于庄园生产和生活的功能规划之中。所谓“营园”不仅指在园中理水叠山,栽种花草,更多的是经营规划,以身为度,追求理想,意境,与园景和谐共生。
三,出仕受阻
这些隐士是不会上班的,但他们为什么不上班呢?连现代都这么热衷考公务员,奉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他们为什么不愿意给统治者打工呢?
首先恰恰是他们所仰赖的门阀制度,门阀之下,官员被分为不同等级,士族门阀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参与政权维护自己的地位。
这就造成了必然的结果——党同伐异。
你要是个寒门子弟,做官也只能做小官,这辈子上不去,一个部门里四五个派系,不进派系吧,所有人都针对你,进派系吧,你就是一纯天然突破口,因为你的根基最薄弱啊。这种情况之下,不光是寒门,连士族也有感到心寒的时候。不少人开始觉得在朝为官担惊受怕不如辞官归隐。
反正他们多少有点钱,或者有傍身的技能。
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归隐变成了群体性行为,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之人,在群体效应的带动下,有识之士和隐士就画上了约等号。
范曾《竹林七贤》人们对隐士的态度愈加恭敬,隐逸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官员归隐和隐士出山也被认为是统治者失去人心和明君再现的标志。
这就让隐士成了魏晋时期的时尚风向标。
而隐士对于造园的意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以士人阶级为主导的私家园林的建造风格。
四,造园风格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此间,园林类型有了极大丰富,于皇家园林之外,私家园林,佛寺园林等园林类型出现了。
在创作手法层面,先秦两汉园林,以皇家宫垣为代表,规模宏大,常以昆仑神话或者蓬莱神话为造园主题,园中建筑宏壮,以生产和娱乐功能为主。
而魏晋时期勃兴的士人园林,虽然大量依托于生产性的庄园环境,但已经逐渐明确了“以娱休沐,用诧托灵。”的造园思想,有了自觉的审美观和日益系统的艺术理论及创作手法。
影响所致,其创作风格也有了相同的转变和发展,由大气磅礴转向精致细腻,曲水流觞,空厅纳景等着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造园手法相继出现。
以“曲水流觞”的楔赏活动为主题的园林景观构筑,诸如流杯渠、流杯沟、楔赏亭等,一直被当作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代表性艺术表现手法加以推崇。
据说曲水流觞是这样的其滥觞和发展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原为巫祭的春楔活动,在魏晋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意韵,衍为文人雅聚的楔赏盛事,进而经由御苑文会,被纳入皇家园林,由此引发了“曲水流觞”等园林景观的创造性营构,楔赏主题自此在园林艺术创作中盛行不衰。
此外,由于东晋偏安江南,江南又是广泛的丘陵山水杂布,十里不同景,激发了士人游玩赏乐的热情,这些南迁士族纷纷占山固泽,力图把这些美景都放在自己家里。
山水诗,文,画如雨后春笋般迸发出来,汇成了蔚为大观的魏晋南北朝山水美学和山水艺术成就。
五,山水意趣
魏晋南北朝以山水诗为开端的山水美学的繁荣,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种言简意赅地概括了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成因。
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宋初文泳,体有因革,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说人话就是,两汉流行的老庄思想中虚无主义的部分已经走向了衰亡,通过玄学思潮,士人们将注意力放到了感官体验种的形式美,使魏晋诗歌从重视玄学的阐释转向了对于山水景观的观察和赞美。
基于如此思潮,人与山水的关系逐渐成为主客关系,自然山水成为人的精神家园,被士人认为是最理想的寄居地。
但你总不能幕天席地而居吧?
士人是要格调的,山里是有蚊子的。
由此,私家园林就被赋予了隐逸情调和生产经济实体,居住功能等等定义。
开山水诗派的大家谢灵运,谢氏一族资产丰厚,善于经营,十分注重庄园建设,宋书里说他家“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他写《山居赋》说往南边看是山,往东边瞅是田地,田野连绵不绝,山岭接着水流,几条小路阡陌纵横,土地肥沃,庄稼丰美,人哪何必追求多资财,能果腹就应该满足。
六,结语
以今人之眼光,实在说不出来他们的隐逸是向往纯粹的山野生活,大概率他们离田野最近的距离就是谢灵运这种,把家里二楼窗户开开,看看东边的庄稼地,既看不见忙碌的佃农,也看不见给他开窗户的仆从。
谢灵运:看开点,有钱也得秃头但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理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灵魂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种遐思在园林建设中的影响,从清代作品《红楼梦》中也能发现,贾政出身钟鸣鼎食之家,建大观园时也要留“稻香村”一处,使山水田园之乐在大观园处留影。
隐逸文化,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脱了文人思想,而进入到了一种人终将归于尘土,归于田野的放纵之情,通过对隐逸文化,私家园林,士人阶级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傅晶
《论魏晋南北朝古典园林文化的生活风情》葛正喜
《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徐清泉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武新虹
《中国隐逸文化的嬗变——以魏晋南北朝佛教为中心》周锋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服妖”现象浅析》郭小文
《说文解字》刘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