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多次提到锦衣卫锦衣卫是明朝的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9/5444024.html

何止是唐朝有锦衣卫?类似的“笑话”多了。

《三国演义》里多次出现“一声炮响”、“放起号炮”、“炮响发箭”等描写。但是我们知道,火药在隋朝才被发明,到唐朝才开始用于军事用途。而火炮,大约到元朝才出现。那么三国时怎么会有火炮?

《水浒传》中,动不动就“十两白银”、“纹银二两”、“零碎银两”。但是我们也知道,中国是个贫银的国家,直到明清时期,由于大量进口,白银才成为主要货币。在《水浒传》描写的北宋时期,怎么可能随便拿白银买东西?

至于《西游记》,锦衣卫还是小事,更奇怪的是唐僧出国,一路走到南亚,居然没遇到语言不通的问题。其实在国内,甘肃、新疆一带就互相听不懂了,因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而我国第一次统一语言的活动,发生在清雍正时期。难道唐僧带着“翻译宝”?

不光是语言。连食品习惯,也是如此。不管唐僧走到哪里,从来没吃过当地特色食物,一律是竹笋、木耳、豆腐、面筋之类。我不知道印度半岛在唐朝时有没有豆腐,但我肯定知道中亚、南亚饮食习惯和中国中原地区是有差异的,《西游记》怎么让所有的人、甚至妖怪,都用同样的东西来招待唐僧?

不奇怪。因为作者是元末、明朝的中国人。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写小说,而不可能为写小说去学外语——就是学了外语,用梵文写出来的小说,你让谁去看?

当然,三国有火炮,宋朝用白银,唐朝有锦衣卫,这些属于史识性错误。即使是伟大的“四大名著”,也不能完全避免错误,这是一定的。

既然说“四大名著”,不提一提《红楼梦》,岂不是缺了典?《红楼梦》中的“错误”也有。比如刘姥姥在家里坐在“炕头上”,可见是北方。但是宁国府请贾母赏梅花,宝玉栊翠庵讨梅花,却是在冬天——从物候科学来说,北方的梅花,是在春天开放的。

但是,这个“错误”,却并不能归为作者的知识贫乏、或者粗心疏漏。因为作者从第一回就强调“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就像现在的一些网络小说一样,是以一个架空的、虚构的时空为背景的。

为了强调时空背景的虚构性,作者不仅混乱了物候现象,也虚构了很多官职(比如秦可卿父亲的“营缮郎”)、礼仪(“凡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之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以强调“我写的是故事,不是真事,更不是现在的人和现在的事”。

这些和猴子说人语、诸葛亮借东风、宋江遇九天玄女一样,是作者有意虚构的情节,不能当成是错误了。

线装西游记4册四大名著西游记西游记原版原著(平装)/(线装藏书馆SN京东查看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