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深入人心。我经常坐在古色古香的屋里,配一盏茶,燃一缕香,仔细欣赏,慢慢品味,他戏中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仿佛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只露了冰山一角,给人以想象力。他演绎的不张扬,亦不迎合,恰到好处,羽扇纶巾间的那份从容和淡定,便把作为中国智慧的化身展现的淋漓尽致,于是在声色中有了回响,令人探究深思。而陆毅、金城武等后辈饰演的诸葛亮却不足以支撑观众的想象力,虽造型和外表不逊色于唐国强,但单从戏中的言谈举止,表情气质,仿佛使人一眼就将诸葛亮的智慧一看到底,没有深邃的探究,所以无论他们怎么卖力的去演,总给人印象是一种卖弄小聪明的自我而不是展现大智慧的匡扶汉室。也许有人说这样很真实,但太真实,诸葛亮的智慧便被埋没了。
唐国强从早年《小花》中的奶油小生,到《三国演义》中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戏说人生,无邪听雨,铜镜映霜,演绎了男人的少年得志,意气风发,隐忍大度,胸怀天下。
就电视剧《三国演义》而谈,赤壁之战是真正意义上形成三国史前的重要一战,孙刘联盟大破曹操,使刘备夺取西蜀形成三足鼎立有了地利人和的优势。相比之前作为曹操平定北方的重要战役官渡之战,电视剧用整整一部来为赤壁之战做伏笔铺垫,称之为赤壁鏖战,足见这场战役的备战之精,影响之广。
提到赤壁,也许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苏东坡的那首千古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的周公瑾面对强撸使其灰飞烟灭只需谈笑之间。但是,剧中遥看周公瑾成就千古奇功的诸葛孔明才是真正的“幕后玩家”,正是他的舌战群儒,游说江东,草船借箭,巧施东风,才有了气吞区宇的周郎“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的伟业壮举。
诸葛是促成孙刘联盟,打响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曹操大兵压境,刘备固守夏口,形式岌岌可危,孙刘联盟是唯一的战略决策,一旦失败,势孤力单的刘备将身处北有曹兵南有大江的险境。诸葛临危授命,游说江东,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人选。
古时的君臣之纲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对于臣子来说,忠诚更是人生之本,即使是气数将近的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奉诏征讨。任何事一旦贯以天子的名义,便名正言顺了,所以同是大汉之臣,世受皇恩的江南才子们便人心惶惶,从心理上便败了下来。而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更使得长久沉浸在江南烟雨中的才子书生们闻风丧胆,所以,以自保的名义忠君,便是顺理成章,也消除了他们心理上对于朝廷不忠的芥蒂。
诸葛只身过江,深知此行意义重大,对于江东战和分立早已知晓,所以他刚柔并济,各个击破的策略实为高明。
孙权,虽治家不行但治国还是有一套的。他深知,和曹操的决战是不可避免的,一心想着如何迎敌,为战争的胜负盘算着,他也知道孙刘联盟的意义,盼望着诸葛先生早日到来。但对于众人的劝降感到非常的无奈。
诸葛的到来,先见江东诸公,孙权却借口回避,诸葛便知孙权心思。他舌战群儒,表明了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促成孙刘联盟,共诛曹贼,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劝和谋士们的意见。
次日会见孙权,诸葛是胸有成竹,当孙权问及是战是降,诸葛言语中肯,没有得罪任何人,“我劝主公量力而行”,“曹操势大”,听从江东诸公的意见不如早降……以江东诸公的口吻说出劝降的话,可见诸葛说话艺术之高明,谈笑间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智慧,简单贴切中肯的表述,寥寥数语却蕴含着高深的哲学。
这话虽故意惹恼,但孙权也有气无处使,只能对这个自认为来联盟的盟友很是失望,反问刘玄德为什么不降,诸葛表明了刘备集团的立场,曹操乃汉贼,绝不投降曹操。这也刺激了孙权,因为孙权的势利比不了曹操,但比刘备还是大很多的,所以投降对于已立三世的他是一种耻辱,“生子当如孙仲谋”的野心彻底被激发了出来,于是离席而去,谈话不欢而散。
其实诸葛的以退为进是最好的策略,为弱小的刘备体系赢得了颜面,使盟友更加重视自己,也可以从中察言观色了解孙权的立场,为促成孙刘联盟打下基础。试想如果诸葛直接表明来意,后果会是怎么样呢?
其一,诸葛和孙权的身份不对等,孙权不会重视他;其二,刘备势利弱小,孙刘即使联盟,孙权的诚意也会大打折扣;其三,不以这样的方式激怒孙权,江东诸公的意见也难以摆平。
其实孙权的离席,诸葛亮策划的孙刘联盟已经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