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从多方面分析重情义刘备的性格特点

白癜风专科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1114/4517271.html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漫长而曲折,其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讲述三国的战争兴废,但史实仅是全部故事的骨架,第二部分的情节有大量的虚构,乃至人物也有不少是杜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时间、地理、政制、官称等等,不受史实限制。

后世对刘备的讨论众说纷纭,刘备本性仁厚,是不需要怀疑的,因为仅仅靠演戏是会露馅的。

《三国演义》中有一回,赵云身负重伤,却安全地将小阿斗交至刘备手上,刘备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随手将自己的儿子扔在地上,足以证明刘备的真心。

示弱比逞强有用

刘备的哭乃哀兵之术,以示弱博得同情,从而化解危机,以达到目的。刘备招亲到东吴,曾有三哭,令人印象深刻。

一哭是在甘露寺。吴国太在甘露寺见刘备,孙权派了三百名刀斧手,伏于两廊,准备趁国太不中意刘备时,一声号举,两边可齐出,将刘备拿下。

赵云发现房内有刀斧手埋伏,告知刘备。刘备立即跪在国太席前,哭而告之:若要杀刘备,就请在此结果罢。国太不解。刘备说,廊下暗伏刀斧手,不就是为杀我而设的吗?国太大怒,责骂孙权。刘备此哭,以哀兵化险为夷。

二哭是刘备听赵云说曹操起精兵五万要攻荆州时,想回到荆州又担心夫人不同意,见夫人后先默默垂泪,后泪如雨下,尽显情意。三哭是在回荆州的路上,前有周瑜拦截,后有东吴追兵,腹背受敌,十分危难。

刘备急忙到夫人车前哭拜说,我有心腹之言要对夫人诉说:当初孙权与周瑜同谋,把我困住为了夺荆州;一旦夺得后,必杀我。我来是知夫人有男子胸襟,必能爱怜我。

如果夫人不能帮我解危,我请死于车前,以报夫人之德。有刘备这番发自肺腑的哭诉,夫人焉可坐而视之,于是喝退吴兵。

刘备此三哭皆把自己摆在弱者之位。哀兵之术既可引起众人同情,又能以柔克刚。示弱是人处于劣势时保护自己、发展自己的有效手段,“示弱”是忍。如果你是生活中的弱者,应当示弱,唯有示弱才能获得大家的同情,就像众人从未见过街上乞丐大声吆喝讨要钱财的。

善哭的刘备,为谋大业,总是把自己摆在弱者地位上。

刘备第三次到卧龙岗时,刘、关、张离孔明的草庐还有半里地,便开始下马步行。当得知孔明午睡未醒时,便在阶下侍立。见了孔明以后,刘备为请孔明出山,根本不讲皇叔尊严体面,又是哭又是跪。

刘备的示弱是因为他把自己当作一位求医的垂死病人。诸葛亮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因此人应当适当示弱,以保护自己,其他人谁也不愿背着欺负弱者的骂名。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学会示弱,这样既可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凡事不要太张狂,要学会谦虚待人。

急躁非智者所为

刘备执意伐吴,誓为关羽报仇,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刘备大军自出川以来,所到之处吴兵都望风而降。蜀军的威风凛凛,使江南诸将无不胆寒。

东吴儒将陆逊受命于危难之中,选择按兵不动,采取以慢对急、以柔克刚的战略,虽被部下笑其懦,但仍不改初衷。陆逊这是在等待时机。此时,陆逊除了等待竟没有其他的路。进,时机未到。

刘备连胜数阵,气势甚大,锐气非常凌盛,东吴若想要硬对硬,恐怕不是对手。但退,正好给刘备让出一条杀路,东吴的损失太重,只有等待时机一条路。陆逊的战术受到部下的质疑。

陆逊持剑在手,厉声道:“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要妄动,如违令者皆斩!”众皆愤愤而退。陆逊的等待受到刘备方蜀军辱骂的挑战。

蜀兵到关前挑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更有解衣卸甲以示轻视之意。东吴诸将皆怒,陆逊仍不言出战。

陆逊等待了七八个月之久,等到蜀兵锐气已挫,疲惫懈怠,不再提防。陆逊见时机到了,便不再等待,利用顺风放火,火烧连营七百里,将刘备一军人马,烧得“死尸重叠,塞江而下”,终于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陆逊坚守之日,诸将皆上书吴主孙权,言陆逊懦,但孙权不信。没有孙权的耐性,也就没有陆逊的耐性。物理学上有一个力学概念,冲量,是指作用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作用时间越短暂,冲力越大,不易抵挡;反之,作用时间越长,冲力则越小。刘备的气势,就像冲量,耗上七八个月,兵力自然削弱。陆逊所拥有的耐性,实在是一种本事。

相反,刘备却犯了急躁、盲动的毛病。刘备重情重义,却不想被感情取代理智,一遇悲痛大事,耐性全无,只是一个劲儿的恨、急。于是,先有“急兄仇张飞遇害”,又有“雪弟恨先主兴兵”。

历史上因急生祸、以躁引患的例子数不胜数。该慢的时候还得慢着,该等的时候还得等着,急不得!在我们的一生中有许多无奈,对于无奈,急躁不得。所谓无奈,即我们不能主宰的、人力无法挽回的失败、失意或者不幸。

急躁的人像控制不住情绪的野马,常凭一时冲动,凭意气行事,痛快倒是一时痛快,但却会造成伤害,导致生活、工作中的损失。

有的人,忍耐不了一丁点儿的偏颇,因为受了上司一点儿过激的批评,便情绪冲动,愤然走之,丢了工作,生活从此漂泊,陷入困境。

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注意目标的必要性而忽视了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互相不能取代。

只凭一股热情,一时冲动,不管三七二十一,急于求成,十有八九会碰壁。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主观意愿无法取代客观的规律,只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强硬固执作茧自缚

刘备在逆境中头脑清醒,大事不糊涂。但是在顺境中思维开始僵硬,认准一个理,千人万人劝不动。刘备非要报关羽之仇,起兵东征伐吴。

也不听赵云的谏云,学士秦宓奏曰:“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刘备大怒,下令杀秦宓,这是刘备过去从未做过的。诸葛亮上表救秦宓,刘备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勿得再谏!”

刘备这种对诸葛亮的不礼貌态度过去是从未有过的。连诸葛亮、赵云如此心腹之人的话都听不进,刘备一意孤行,倾国力出征,拿七十五万大军当赌本,结果大败。

刘备逃到白帝城,在白帝城羞愧交加,感到无脸回到成都见大臣们,积郁成疾,染病不起,伤感说道:“我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

从此,西蜀由鼎盛开始滑坡。刘备的智商情商皆不低,但是在关羽死这个问题上控制不住情绪,以感情取代理智。这样一来,刘备在性格上的强硬固执完全被凸显出来。

强硬固执型性格的人俗称倔犟“一根筋”,遇到问题不会转弯,而是死盯住不放,一意孤行,也不接受别人劝说。固执到底而不考虑后果,因此常会作出过分之举,事后,悔之晚矣。

唐太宗认为执政者想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必须虚心听取接受批评,反之,执政者刚愎自用,恶闻其过,人们就会闭口不言,任其纵横肆虐,这样国家没有不衰败的,隋炀帝就是刚愎自用的典型。

隋炀帝狂妄自大,一意孤行,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侵伐高丽的战争,均以失败告终。刚愎成性,残暴成性的隋炀帝主政没几年,就人心背离起义不断,成了孤家寡人,如此不得人心,怎能不丧国亡身。

固执的人多半比较聪明,有一定的才华,才能固执得起来。

当别人或社会指责他们正处在偏执之中时,他们很少立刻主动地纠正自己,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卑劣目的,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就是这么认定: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自己是唯一正确的,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但丁这句名言竟成了一些人盲目固执,走极端,过分张扬个性的盾牌。固执的人多半有点权势,不然也没有固执的本钱。

古人曰:“以天下之广,岂断乎一人之虑?”“勿谓我尊,而傲贤慢上;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一个人要克服强硬固执的性格障碍,就必须克服那些位尊显贵,骄傲自满的心理,必须认识刚愎自用的危害性,必须控制不良的情绪,增进理智。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