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谈《三国演义》,本文只论正史。
1、关羽
三国时期,蜀汉武将里面,只有关羽“假节钺”。
假节钺多猛就不用笔者多说了,级别低的武将文臣,关羽不用上报刘备,直接就砍了。
正史中的关羽关二哥,全方位碾压吕布。
论个人武勇,关羽真正做到了“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斩了颜良。
大家琢磨一下,关羽直接冲进敌军大阵,斩杀敌军主将,还拎着颜良的脑袋跑了回来。
这一点,关羽的威猛程度堪比徐凤年。
其次,关羽统军作战,被陈寿评价为“威震华夏”。
襄樊之战,关羽狠揍曹仁,曹仁曾拖住周瑜一年之久,却扛不住关羽俩月。
揍完曹仁,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吓得曹操都心神不定,想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把曹操吓成这个程度的,整个三国时期,数不出三个人来。
关羽后来确实败走麦城,但是为了击败关二哥,魏吴出动了非常豪华的阵容。
前后一共有10位猛将参与围剿关羽。
不信?
曹魏: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
东吴:陆逊、吕蒙、潘璋、蒋钦、朱然。
2、张飞
正史中,关羽和张飞并称“熊虎之将”,他可不是只会说“俺也一样”。
程昱、郭嘉,评价他为:张飞万人敌也,这可是来自敌人的评价。
陈寿评价张飞: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并有国士之风。
赵云在长坂坡上七进七出是假的,翼德虎啸当阳,吓退曹操雄兵是真的。
数千位精锐的虎豹骑,居然被张飞给吓住了,张飞有多猛可想而知。
张飞的经典之战,当属击败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
张郃是出了名的“擅长利用地形”,结果却被张飞利用地形锤爆。
张郃败得很惨,为了逃命,放弃战马钻进山里,身边只剩十来个部下。
3、魏延
魏延,一个被《三国演义》抹黑的名将。
魏延深得刘备信任,蜀汉夺下战略要地汉中后,魏延是首任汉中太守。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职位非张飞莫属,结果刘备用了魏延。
魏延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他以“重门之围”的战术,镇守汉中数十年。
阳溪大战时,魏延带领吴懿,大破曹魏猛将郭淮,费曜。
除此以外,魏延还与吴班一起进行了“卤城之战”,取得了“甲首三千”的战果。
当然,什么“脑生反骨”也《三国演义》杜撰出来的,魏延跟诸葛亮关系不错。
4、姜维
继诸葛亮、魏延之后,蜀汉真正能够挑大梁的狠人。
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姜维26岁,因为被上司猜疑,沦为弃子,遂降汉。
次年,姜维被诸葛亮提拔升征西将军,继承了父亲遗志,抵御羌胡。
蒋琬、费祎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后,都对姜维进行过压制。
姜维没有喊冤叫屈,只是默默扛起了身上的责任。
费祎死后,姜维接手了一个比刘备诸葛亮时期更恶劣且无法扭转的烂摊子。
但姜维没有忘记诸葛亮的理想,在余下的十年生命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燃烧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5、黄忠
黄忠,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建安十九年,刘备取西川,黄忠表现亮眼,任命为讨虏将军,成了一个杂号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领蜀军驻扎阳平关,想跟曹魏争夺战略要地汉中。
黄忠,随同刘备一起出征。
蜀汉和曹魏在阳平关相持一年以后,法正献出了“引蛇出洞”的计策。
法正摆出大量疑兵,来回吸引张郃和夏侯渊,直到夏侯渊在奔袭途时出现破绽。
黄忠抓住机会,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
夏侯渊的死,也就意味刘备夺得了汉中。
因此,黄忠被刘备封为“后将军”,跟关羽、张飞、马超平起平坐。
6、赵云
正史上的赵云是一员猛将,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其威猛不下于黄忠。
赵云的长坂坡之战,并没有《三国演义》那么传神,但也不是胡吹。
赵云面对的是曹操麾下五千虎豹骑,虎豹骑的骁勇,人尽皆知。
不管赵云用什么手段,反正他带着刘禅杀出了重围。
这一点,还不够猛?你敢不敢在五千虎豹骑战阵冲杀一番?
尤其是那些黑赵云的人,你在五千匹战马中间跑一圈试试?
刘备去西川时,赵云独自统军作战,攻下了江阳、犍为,后领桂阳太守。
赵云是刘备的“中护军”,“中护军”这个职位是干啥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一查。
7、王平
跟姜伯约一样,王平本是曹魏武将,后来归降了蜀汉。
王平是继魏延之后的蜀汉第二任汉中太守,善于统军作战。
街亭之战中,王平表现优秀,得到诸葛亮的赏识。
而且诸葛亮还把蜀汉的精锐士卒“无当飞军”交给王平统领,进位讨寇将军。
王平担任汉中太守时,与曹魏名将张郃交锋数次,不落下风。
兴势之战中,王平以不足三万之军击败曹爽十余万之众,非常值得称道。
8、马超
《三国演义》过度美化马超,把马超塑造成了英姿飒爽的白马小将。
实际上,马超就是一个没头脑的二愣子,又鲁莽又冲动。
马超莫名其妙在西凉反抗曹操,害得自己一家老小二百余口被曹魏斩杀。
正史中“割须弃袍”不存在,反倒是曹操把马超揍得东逃西窜,一个劲想投降。
归降刘备之后,刘备基本上不用马超,只给了马超一个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