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三国演义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我写我看《三国演义》的过程的时候,我总是写我家里有一本繁体字《三国演义》下册,所以,我看《三国演义》也只看到了半本《三国演义》,我看全本《三国演义》是在中学时代。我买《三国演义》是在我年再到济南以后,为了借书考虑而买的齐鲁书社版本的毛批《三国演义》,再以后就是在中山公园附近的、东北老乡开的书店里买的绣像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批《三国演义》。

其实,这里面有一处误区,我在翻看我买的美国人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的:我第一次看到的《三国演义》全本是在我的同学张小凡家里看的,因为有些爱不释手的感觉,他的父亲受了感动,借了我书,拿回家看。同时借给我看的书还有列宁夫人写的《列宁回忆录》,还有这本美国人特里尔写的《毛传》。

张家的这套《三国演义》也是绣像版的,也是毛批的版本,就是开本有些小,一套书三本,每本都有些厚!

我在乡下是看了不少的书的,不思量的时候觉得自己看的书少,思量一下,我就觉得我看的书真不少。只是我看的书很杂,不成系统,而且传记文学一类的书比较多,小说一类的书比较多,理论方面的书比较少,也看不懂,看的磕磕绊绊的,勉强看完《毛选》和《邓选》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父亲传给我的《法兰西内战》和《哥达纲领的批判》我看的并不是很理解。也没人和我一同看这些书,我对哲学的兴趣是从看明白张贤亮的《感情的历程》开始的。

我比较爱看《三国演义》前半部分,这一块传奇故事的成分比较多,我是百看不厌,等到刘关张死了之后,这本书我就不爱看了。

我后来再看这后半部分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是我看自家的那繁体字残本《三国演义》下册补充的。

因为有毛批,我看《三国演义》还是看得很懂的。

我一共是借了两次这套书回家看,那时候我和张经常在一起做作业,交往甚密,所以,张的父亲还提醒我不要耽误了学习。可以把书拿回家去慢慢看,不用着急还。我虽然也很淘气,坐不住板凳,但是很多时间也是看了不少的书,有些事都知道一些,张的父亲觉得我有些与众不同。张告诉他的父亲:我在班级里的成绩排名一直靠前,班里的前三名总是轮流坐庄。张的父亲也觉得不可思议。

所以,我借《列宁回忆录》和《毛传》,张的父亲也借了。只是我看了《毛传》,觉得作者说的不对,在书上写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这个习惯很不好。

张是和我一起考的学,在中学念了多长时间我就记不住了,后来他是转学了还是他通过考学去了县里我就忘了,因为不在一个班级上课了,我就没有再去他家借书,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也是同班同学,也交往,所以,彼此相遇时,相视一笑,再无言语。

我在中学后半学期,不正经学习了,考完了试就没有去上学,下学在家。也想干点什么,但是自己的思路不行,走不出来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乡下窝屈了很多年,一无所成,年纪也浪费了。

也就是比别人多看了几年书。

那时候我的小学同学耿连波还没有离开村子,他和曾经的同班同学交往过密。他说我们的共同同学鲍丽杰家里有全本的《三国演义》,虽然我和鮑前后院住着,因为男女有别,要避嫌,我很少和她来往过。

所以,我只能委托耿替我借书,等我看完了书,再由耿还回去。

鮑家的这套《三国演义》是没有批语的白本《三国演义》,没有了批语,我看的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但是许多书中的精彩部分我都再做一次记忆,多年不忘,也是与此次借阅有一定关系。

后来我还是买了一本一卷本的缩印的《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这本书最后我给了徐。我已经准备再买一套好一点的版本。

但再买一套好的《三国演义》版本,已经是年年底的事了。

现在离那个时候也是18年过去了!

书本里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