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不知的三国演义是怎么样写出来的呢

很多朋友酷爱《三国演义》这本著作,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下这本著作是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创作而来的。

《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它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民间传说,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写出来的。

从东汉末年,经过魏、蜀、吴三国纷争,到晋统一中国,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不平凡的年代产生了一大批不平凡的人物。为此,史学家们都乐于总结这一历史过程的经验教训,大写其历史著作。晋人陈寿所编的《三国志》,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部。人民大众也滋滋有味的传诵三国故事。南北朝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就已辑录了不少三国人物的奇闻铁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也收录了二十几个三国人物的故事。可见,三国人物的传说异闻,在民间相当流行。

隋唐时代,三国故事开始进入文艺创作的领域。隋代大业年间,已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木偶戏出现。唐朝诗人杜牧写了《赤壁》的著名诗篇,李商隐则留下了“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这都说明了三国故事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两宋时期,“说话”艺术兴起。三国故事又成了说话艺人讲述故事的重要题材。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事者。”苏东坡在《志林》中也说:“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还说,当时有个叫霍世究的艺人,是专讲三国故事的行家。由于有专讲三国故事的科目和艺人,故事得到了不断加工、润色,使它的感染力越来越大,连小孩也为之动容。

金元时代,三国故事大量被搬上戏曲舞台,金院本就有《赤壁鏖兵》、《襄阳会》和《骂吕布》等剧目,南戏也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戏目。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元杂剧就更多了,据统计有几十种,流传到现在的还有十多种。这时期的三国故事,情节已较复杂曲折,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丰满。除杂剧外,这时还出现一部讲三国故事的史话《全相三国志平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八万字,故事情节与历史事实距离很远,有浓厚的民间传说的色彩,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就在上述作品的基础上,吸收《三国志》和裴注的材料,进行加工再创造,写成了文学巨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约写成于元代末年。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弘治年间序、嘉靖年间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全书的回目、情节和文字进行了较大的增删润色,改变了原本的一些繁冗叙述,使全书结构更加严谨,文字更加流畅,并进一步突出了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同时把《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名为《三国演义》。从此,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成为最流行的本子。我们今天所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就是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

所以的成功都是付出艰辛的努力,锲而不舍的决心打造出来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名。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记得留言,小编想了解了解你眼中的《三国演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