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说书人,是一中很特别的职业。听的语言和看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今天要把广播电台里的文字书写的时候,它的文法,句型,和之前的文言文是完全不同的。
说书人,把白话中的讲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叫做白话,我们也知道古代的文人他所写的是文言文,比如说我们知道的韩愈的《师说》,它的文体就是文言文。文言文读起来其实很难念,很难懂,有时即使认真听,也未必不知道到底在讲什么东西。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唐宋之际已经有一些人在路边是说书的人,他们经过语言的魅力把这个故事越讲越动听,最后就变成了话本小说。
我们知道最早的《三国演义》并不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而是写给说书的人去看的,但是后来很多人慢慢的会发现,哇,这个人讲得真好。于是就流传了下来,由此而知,罗贯中其实只是一个整理话本的人。在罗贯中之前,其实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在文人,民间流传了《三国》,但是我们最后看到罗贯中是把这些故事都整理起来,然后定了稿,变成我们今天读到的三国演义的样子。就像关公他到底是不是红脸蛋,长胡子,在书中其实只有一点书蛛丝马迹,但是经过后边说出人的描述,就会发现生灵活现了很多。令人很知难忘。这就有点像荷马的《荷马史诗》一样。
在元末明初,小说出现和民众互动的关系。这段时期白话小说的出现,其实一直到现在这些小说都是我们一读再读的文章,在民间发生了非常大影响力的书,有时候我们在想在整个中国的文学,如果少掉了《三国演义》,少掉了《西游记》,《红楼梦》,我们到底少掉了多少的人物意象和生命之道。
因为这些小说跟民间开始有了互动,所以说大家一起开始进行创作,把每一个人物都更加深入地进入人心。其实这是所有民间说出人的智慧和周围人的互动。因此,到现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