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宗室名将曹真之子,曹魏小皇帝曹芳的托孤大臣曹爽年轻的时候也是个谨慎稳重的青年,刚上位的时候,也像对父亲一样敬重另一位托孤大臣司马懿。但在小跟班们的撺掇下,他开始排挤司马懿,自己专权。
正始四年(年),蜀汉大司马蒋琬因病把所部军队从汉中撤到了涪县。曹爽的小跟班邓飏建议,趁此机会发起进攻,以有备袭无备,赶在蜀汉援军赶来前以多打少,至少也能攻克蜀汉门户汉中,如果运气好,灭蜀也不是不可能,总之这是一个难得的刷战功的机会,一旦军功傍身,也就不怕那些老资格不买账了。
曹爽早就想学乃父一展拳脚了,于是以表弟夏侯玄为征西将军,散骑常侍司马昭为征蜀将军(有的记载误作其兄长司马师),任名将雍州刺史郭淮为前锋,发兵阳平关而来。
为了兵贵神速,曹爽选择走最短的倘骆道。倘骆道南端接近今陕西洋县的倘水河,北端在今陕西周至县西面的骆峪,故得名。
然而,这一决策恰恰证明了他的外行,因为这条最短的路,事实上是最难走的路,其中很长一段路根本没有水源。还没看到敌人,负责后勤的动物就死了一大片。曹爽只能征调数万苦力顶缺,同样也渴死了不少人。
即便如此,压力也还在蜀汉这一边,魏军多达十余万,而当时的汉中守将王平手里连三万军队也没有。
有人建议王平不管阳平关了,集中力量守好汉乐二城就好。王平觉得援军未必能如期到达,拒绝了,主张按已故前任魏延的“重门”战略,占据主场地利,让敌军不能前进。护军将军刘敏、行参军武略中郎将杜祺奉命在兴势山中安营,多树旗帜,绵延百余里,是为疑兵之计。王平也亲自率军跟着刘敏前去,防止魏军经兴势山东的黄金谷分兵来袭。而蜀汉方面大将军费祎的援军也已经在路上了。
一方面受困于后勤压力,一方面又被王平阻拦无法前进,曹爽的参军杨伟率先建议别打了,撤吧。
邓飏当然不答应,军事不军事的我不懂也不管,总之,我主张的事这样虎头蛇尾不是打我脸吗?
气得杨伟骂邓飏、李胜败坏国家,罪该处死。
而在大后方的司马懿也坐不住了,别人他可以不问,可他自己的亲儿子司马昭还在前线。他觉得曹爽不一定听话,在晚辈里还是夏侯玄比较好说话,还是自己大儿子司马师的大舅哥,就给夏侯玄写了信,说当初两家的老皇帝曹操与刘备也曾经在汉中对决,你们是要重蹈老皇帝的覆辙吗?还是你们觉得比老皇帝还厉害?一旦敌人援军来了,你和曹爽打算怎么负责?
司马昭也对夏侯玄说了类似的话。也许同样的信,司马懿也给他写了一份。据说王平夜袭司马昭的营寨,司马昭躺着不动,故作镇定,有惊无险。
曹爽最终还是决定听了表弟的话,这仗没法打了,回去吧。
曹爽原本有建功立业的自信,可能更多是因为他派了经验能力俱全的郭淮。但郭淮没等他下命令,就觉得有危险,竟然早就擅自先撤了。
所以,当曹爽撤退途中侧翼遭遇在骆谷三岭沈岭、衙岭和分水岭屯扎的费祎大军袭击时,郭淮不在他身边。
明朝战略家刘基在著作《百战奇略》中将此战列为“退战”的经典战例——一旦敌军占有绝对地理优势,你已难以继续战斗,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迅速撤退。
曹爽大败。可他暂时不需要为自己的胡闹负责任,他自己就是事实上的一把手,谁来问他的?然而亲自带队耗费无数却打了败仗,他的威望客观上已经受损,他也没底气跟老同志们大嗓门,最后选了司马昭当背锅侠,贬为议郎。
但当五年之后,他遇到了更危险的局面,就再也没人能为他背锅了,因为那时候,他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已经不由他说了算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没有提到兴势之战,毕竟司马懿这样的大佬没直接出镜,其他人的咖位实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