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了解这个混乱但是精彩无比的时代。《三国演义》确实适合刚了解三国的人,但它终究带有浓烈的艺术色彩和个人感情,严格来说不能当做史实,只能作为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里塑造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曹操。小说将曹操描述成一位奸雄,这与一向以贤德著称的刘备形成鲜明对比。曹操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是《三国演义》中不可少的一位。
但是曹操这个人也因为后世传统文化道德的熏陶之下,慢慢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一系列行为,最终为他扣上了乱臣贼子的名声。本文将着重描写曹操这一丰满形象背后的更多故事。
一、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
曹操这个人物,一直饱受各种争议,最多的议论就是对他的大奸大恶是否属实进行争辩。曹操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道德的影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在世人眼中就是乱臣贼子。
1.奸诈多疑
《三国演义》为世人描述了一个奸雄曹操,他善用权术,多疑善变。他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是在小说中他同样拥有着反面人物所独有的邪恶魅力形象。曹操的奸,主要多表现在他的多疑和狡诈上。
有一次,曹操俘虏了张辽,劝降时张辽不从也就罢了,还破口大骂。这可把曹操惹火了,他打算亲自斩杀张辽。结果刘备和关羽都在劝他,没想到曹操居然扔剑大笑说:“我当然知道他忠义,开个玩笑罢了!”还亲自解开了绳索,给张辽披上衣服。
曹操是一个会把控人心的人,前一秒还阴沉着脸要杀了张辽,他下一秒就顺着台阶往下走。他的感情变化之快令人恐惧不已。正因如此,曹操善变多疑的性格也让他经常滥杀无辜,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
就拿曹操还没有发迹时说起,当时曹操因为暗杀董卓没有成功,被人通缉,被迫投奔到了吕伯奢庄子上。人家自然盛情招待了曹操,还想要杀猪款待他。结果曹操听墙根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直接将8个人全杀了。
事后曹操发现自己杀错人了,人家就是单纯的在讨论如何杀猪,接下来曹操的举动令所有人都震惊不已。曹操干脆把吕伯奢也杀了,还说出了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小说里的曹操,他的多疑猜忌表现的淋漓尽致。
2.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
曹操之所以会背负他英雄的骂名上千年,主要原因是他做的事情其实都与传统文化道德背道而驰。传统文化坚守道义,轻视功利。曹操恰恰与这个标准相反,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功名利禄,道义在他眼中根本不值得一提。
罗贯中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也是有个人感情存在的。为了增加小说的戏剧性部分,罗贯中在小说里直接将曹操描写成了一个国贼,曹操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篡汉。简单来说,他就是从一开始就已经谋划好了要篡夺汉朝。
没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怀着一颗反逆之心,但是《三国演义》却刻意为读者塑造这样一个价值观,曹操是奸雄,他就是不被世人所容。刘备身为皇家后裔,他是名正言顺的,所以这也得到了罗贯中的追捧与赞同。
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基本追求道义,有孔孟宣传的“舍身取义”在前,这也成为众多读书人或是世人所追求向往的。曹操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自然也引来了诸多的争议,不过因为那时候的文化道德限制,曹操便被当做是国贼奸人。
二、亲刘斥曹的文化背景
罗贯中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去撰写《三国演义》的,他笔下的曹操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国贼。刘备是正统皇室出身,所代表的就是汉室王朝。所以罗贯中的小说基本贯彻亲刘斥曹的思想理念,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小说与正史完全不同的原因。
1.国贼
在小说里的曹操,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以篡汉作为前途的,哪怕他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为了篡汉。但是从《三国志》里却可以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曹操形象。奸贼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奸贼的,曹操一开始也想做一个有用的大臣。
曹操当时在朝里的工作就是特别容易得罪人的,有一次他得罪了一个权贵,这个权贵直接通过关系把曹操踹到偏远地区做调研。曹操虽然在地方做调研,却也尽心尽力,但是这些报告石沉大海,他也不得不辞官回家。
从《三国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曹操。他也是会为地方着想,也为人民谋过福利,虽然官低人微,他依旧对自己的工作十分上心。后来董卓入京以后,把曹操召回来做官,曹操发现董卓是国贼以后就跑了。
2.没有称帝的他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永远逃不开的一个污点,对那个长期的傀儡皇帝而言,其实曹操才是他最好的归宿。当时天子沦落到洛阳以后,诸侯大臣们都觉得他是一个累赘,没有人去迎接这个只有名头的天子。
但是曹操以礼相待了当朝天子,他不似董卓那般欺压皇帝,不仅奉他为真正的天子,也给了他相当好的待遇。曹操是不是国贼,其实可以从三国建立称帝的人里找到,刘备孙权都相继称帝,只有曹操一直在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之前他就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兵力,这足以使他能够在一方天地做霸主之位。曹操为何到最后还是选择迎接献帝,这也正是他所坚守的正统性。他其实一直也就被困在这传统文化限制之中,终其一生都没有完成大统成功称帝。
曹操想过称帝吗?或许在最后一刻他也曾想过,要不把天子杀了自己做帝王算了。但是毕竟曹操曾经做过汉朝的臣子,不仅道德上不允许他这样做,就连后世那些文人墨客也不会默许他这样的行为,称帝一事只能交给他的儿子曹丕。
三、历史真实的曹操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其实并不像小说中所表现的那样自负狂妄,正相反曹操经常听他人意见,若是有好的建议他就会采纳,要是这个建议可能会造成不好的情况,他也只是驳回。但是事后无论好坏,他都会奖赏这个提出意见的人。
1.真实情况
最真实的一个事情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曹操误杀吕伯奢,小说中所描述的就是为了衬托曹操的多疑,所以他那句“宁叫我负天下人”是自傲的表现。但是在《三国志》里的曹操其实杀完就后悔了,他悲伤不已为了安慰自己错杀事实才说出这句话。
曹操在历史上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确实是一个拥有着极高赞誉的一位英雄,他的功绩是非对错都被大部分人所接纳,在那个乱世下又有多少原则可言呢?总体来说,曹操的功绩还是值得大家去肯定的。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创立了建安文学,也在军事上有赫赫功绩。但是为何《三国演义》中会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呢?这其实要依据历史来评判的,作者当时身处元末明初,元朝暴政自不用多说。
当时元朝过度打压汉人,许多地方都举起了反元的旗号,本身元朝的建立就是蒙古人的入侵。
蒙古一直作为中原附属国却反噬旧主,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也被称作乱臣贼子,作者尊刘思想也就因此而起,不管怎么说刘备作为汉室后裔都是正统。
据说罗贯中贬低曹操,也就是在映射朱元璋之义。明太祖朱元璋狡猾狠毒,罗贯中就很看不起他,所以曹操的形象也就一落千丈,从一代大英雄变成了人人喷之的奸雄人物。
其实曹操严格来说并没有篡汉,倒是继承他大业的曹丕称帝。这蜀吴两国一看,你家主公就变成皇帝了,怎地我们主公就不行呢?于是蜀吴相继称帝。
那么脏水为什么独独泼给魏国,还是因为曹丕开的先例,所谓棒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刚好曹操奸诈的性格与诸葛亮的忠诚形成鲜明的,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正反面案例。
总结
在正史中的曹操,完完全全没有在小说里面写的那么奸诈狡猾。这一切都与当时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在《三国演义》里很多都是作者的虚实描写,很多关于曹操的故事都是作者根据史实所描写,并不是是最真实的曹操形象。
您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