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三国演义》为小说而不符合史实的那些人,其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对历史了解很多,认为历史就应该是历史,而小说就是小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我相信有这种观点的同学,起码还是懂点历史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历史科班出身的同学,一提起三国这段历史,首先就要将《三国演义》贬低一通,以彰显自己懂得多。
其实这完全没必要,反而将罗贯中本来建立的娱乐历史基础打倒,而你又无法建立一个三国历史体系,为什么易中天那么牛呢?不是他历史水平多么高人一等,而是因为他是较早将三国正史通过另一种传播形式表达出来的人!
当然,这几年解读三国的人很多,值得一看的其实没有几个,为什么?没意思!
《三国演义》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其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的趋势,忘记了曾从哪看到的一个数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三国演义》书籍都是中国的销售冠军,可见中国人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
如果单纯地将《三国演义》当作一本小说,我想是难以企及这个高度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虽然都是小说,但是小说和小说还是有区别的,《西游记》和《红楼梦》是纯粹的文学小说大家都是清楚的,《水浒传》虽然有一点三侠五义的影子,但是总体上脱胎于宋代的“传奇”。
只有《三国演义》最为奇怪,他是“演义”,而不是什么“传”“记”,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演义”不就是小说吗?
所以,要研究这个话题,搞清楚“演义”这两个字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现在文学的分类,将“演义”划分为小说是没毛病的,但是即使是在小说中,也起码是“历史小说”一类的。
根据《辞海》中关于演义的解释是:“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
说白了,演义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通俗文学作品,这不等同于凭空创造,而是一种根据史料进行的再加工,也就是说,历史上这件事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演义的作者只是为他注入情感,能够更好地将他诠释出来。
为什么《三国志》早就已经存在了,人们还要去看《三国演义》呢?
一方面是《三国志》太没劲,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可能看不懂《三国志》!
尽管《三国志》是二十四史前四史中可读性较强的史学作品,但是整体来说还属于纪传体通史的范畴,这种史料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意思,说实话,我就是现在看《三国志》也感觉没劲,因为纪传体是按照人物来记载的,是“以人为传”的体现,人们对历史的了解,都来源于某个人物,比如我要看长平之战的经过,你找不到,只能从白起、廉颇等人的列传中才能找到。
你要找官渡之战,对不起,没有,只能从曹操和袁绍等相关人物的传记中去找,现在有人写文介绍一个人物的话,从里面可以从头扒到尾,但是像我们这种注重故事情节的,费劲!
另一方面,记载历史的载体以前无非是纪传体和编年体,在《史记》出现之前都是编年体,《史记》出现之后,纪传体成了王道,一直到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才为编年体扳回一局,这样看待历史的视角更宏观一点,但是以时间为主线,还是无法介绍整个事情的全貌。
后来有人又搞了一个纪事本末体,这种形式,就很好地克服了纪传体和编年体在记载大事时的不足。
扯的有点远了,总之,纪事本末体的出现,应该说是让历史研究有了新的角度,而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应该是博采众长了,他创作的作品开启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
但就形式来说,实在是太妙了,相对于前面介绍的三种历史创作方式,罗贯中的创作方式,把整个历史切割化,以时间为主轴线,以人物和故事为辅助线,从而将事情的发展连贯起来,让人读起来更有趣味性。
《三国志》作为史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门槛还是太高,很多人都不爱去看,但是通过《三国演义》能够让人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既有情节,又有历史。
在人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时代,罗贯中的这种创作形式,无疑是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使得本来只是一个乱世的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热门的历史时期,虽然说陈寿和裴松之等人的贡献也很大,但是推向巅峰的还是罗贯中。
换句话说,即使是现在热爱历史的同学,有多少人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对《三国演义》如痴如醉,而从来没有看过《三国志》呢?
虽然没有人称罗贯中为历史学家,但是要将其直接称为小说家,我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笑话,只有对三国这段历史足够了解,对《三国志》反复研究,再结合其他一些野史资料,才能写出《三国演义》这样优秀的作品。
当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为了将人物更加形象化,做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变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但是这并不重要,我始终认为,对历史传播最重要的首先是让他热爱上历史,只有兴趣才能带给人知识。
至于历史的真假自然需要历史学者去辨别,千万不要因为《三国演义》有所谓的“史学漏洞”就去全盘否定它,这就好比一部字典中印错一个字,你难道会认为整部字典上的字全错了吗?
史论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