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如何诞生的他仅用9个字,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至今已经余年,然而那些熟悉的故事,那些鲜活的英雄人物,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朝时诞生的一本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注入了怎样的“魔力”,让它能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能流传几百年,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名扬海外,能衍生出数不胜数的影视、游戏作品?

我们一起去探索一番。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创作过《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小说,并与施耐庵合作完成了《水浒全传》一书。

以上就是我们对罗贯中的全部了解,就连他是元末明初人这一点,也是从他的朋友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一书中推断出来的: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意不知其所终。”

至正甲辰是公元年,这一年,朱元璋称吴王,下武昌,距离元朝正式灭亡还有4年。你看罗贯中这个人多神秘,连他的朋友在年和他见过一次面之后,长达60多年时间,不知其所终。

作者都如此神秘,《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时间自然也很神秘了,依然只能通过推测的方式得出,成书于元末明初或明朝中叶,至于具体时间,并无定论。

《三国演义》的版本也很复杂,现存的明清刻本就有30多种,争论不断疑案重重,一般认为,嘉靖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最早的刊本,而如今流行的版本,则是清朝毛宗岗父子评改过的版本。

最有趣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版后,在民间引领了一段历史小说流行风潮,精明的书商余象斗等人闻到了商机,直接参与历史通俗小说的创作或编撰,一时间“二十四史”都被“演义”了一遍,可没有一本能达到《三国》的高度。

一方面,因为商人是逐利的,他们只想顺应潮流,追赶热点,自然不可能推出品质过硬的作品,更主要的原因是,罗贯中在创作时,在尊重历史主线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的性格进行了更为丰满的塑造,对历史事件的加工既真实又传奇,换句话说,他既不刻意追求真实,也不胡乱制造传奇。

三国故事的流传

明朝人高儒所著《百川书志》中,用9个字就说清楚了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过程,曰: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

就是说,书中的故事,并非架空历史,而是有正史背景的,这里的“小说”,是指在成书前,以元代《三国志平话》为基础,流行于民间的传说故事,再由罗贯中对其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

实际上,早在隋唐时期,人们就对三国时期的英雄故事津津乐道,甚至还配套出现了木偶戏表演,到宋朝时,三国故事更为火热,时人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曾编纂过一本《明道杂志》,主要用来记录历史历琐闻,其中就记载了宋朝人看三国戏时,为之流泪的情景:

“京师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

可见三国故事在唐宋时期确实是流传很广,影响很深。但不论是唐朝的木偶戏,亦或是宋朝的弄影戏,只要是戏那就一定有话本,即便是话本以历史为背景,为了增强戏剧性,也肯定有虚构成分,南宋笔记类书籍《都城纪胜》对此进行过描述:

“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

如果全真的话,就跟读史书一样,未免枯燥,如果全是假的,又缺少了历史的厚重感,半真半假正好介于两者之间,既保留了历史感,又增加了传奇性,才得以在人民群众之间流传。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死诸葛走生仲达”这一段,根据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里的说法,其实是诸葛亮死后,姜维打着他的旗号,吓退了诸葛亮,到唐朝就成了“死诸葛怖生仲达”,再到元朝,根据这一传说,《三国志平话》中创作出了“秋风五丈原”一折,这都是流传于民间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所以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才敢大胆地进行创作,写出了木雕诸葛亮吓走司马懿的情节。

这样一来,诸葛亮之死被渲染地更加悲壮,也把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也为后文司马家的故事线埋下了伏笔。

以人为中心编织情节

顺着罗贯中的故事看下去,你会发现,整个故事是沿着历史发展轨迹进行的,他非常尊重历史,从汉末黄巾起义、董卓专权起,到官渡之战、群雄逐鹿;又从赤壁之战到天下三分;最后从三足鼎立到三国归晋。

整个历史脉络非常清晰,这也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史诗感的来源,但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写下去,就不免变成一本辅翼史书的记述类读物,不具有耐读性。

这里就不得不震惊于罗贯中对人物的塑造能力和对历史的概括能力,他把真实历史的主线确定了,却在每一段故事中,以人物为中心来提炼情节。

所以当我们读《三国演义》时,故事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进行下去的,如前十回,基本上可当作是董卓传;接下来又以吕布为主角,成了吕布传;然后以几回篇幅穿插其中,讲了官渡之战的故事,同时交代了其他人物和背景,顺利地引出后面的关羽传。

有人物就必定有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反映出整部书中的矛盾关系,比如“赤壁之战”的故事,诸葛亮和周瑜是这一段的主角,他们之间的冲突是故事情节的磁力线。曹操、刘备、孙权三者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诸葛亮和周瑜表现出来的,为了突出这种矛盾,书中对人物性格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如历史上雅量高致的周瑜,成了心胸狭隘的都督,诸葛亮成了呼风唤雨的妖人,鲁肃成了憨厚的老好人……

以正史的角度看来,这一段书就非常虚假了,但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一段写得精彩纷呈,故事中人物性格引发了强烈的冲突,同样是反应赤壁之战前后这段历史,对普通人来说,读《三国演义》就比读正史生动得多。

小结

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如真与假的量化比例、时间与空间的切割怎样拿捏,罗贯中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以厚重的历史为背书,以鲜活的人物为叙事中心,顺着历史的发展推进故事进程,使得《三国志通俗演义》既没有成为枯燥干瘪的历史读物,也没有成为脑洞乱开的爽文,这就是罗贯中在艺术处理上的魅力所在,也是《三国演义》能流传几百年,至今不衰的原因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