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陈恒舒(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高级编辑,副编审,统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责任编辑)
地点: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
时间:年11月25日
主持人:魏文芳(玉龙学校安全处主任、区骨干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参加人员:向浩首席教师工作室成员、魏文芳骨干老师工作室成员
纪要整理:李海香(向浩首席教师工作室助理、民治中学语文教师)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指导工作室成员开展课题研究
第二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语用训练
会议纪要:(第二部分会议纪要)
一、关于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
1.培养读书的习惯
陈博士结合自己成长经历谈到家庭环境对读书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陈博士从小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皆高材生,陈博从小接触各种文学期刊,阅读过外国小说,每周末父母都会带他去图书馆或者新华书店读书。陈博在一年级时已经读完《西游记》原著,那时常常被书里面的绣像吸引;9岁时已经读完《三国演义》。陈博反复强调要多读书,读杂书,每次出门必带书。
陈博提到温儒敏教授的“教材观”即“三位一体”——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无论是教材里面提到的整篇还是课后习题里面提到的单篇,我们都要让学生读起来,达到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拓宽孩子们的阅读视野的目的。讲到拓宽书目时,陈博士结合案例提出以下建议。
拓展书目要落到实处。例如,《秋天的怀念》,很多老师选择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与地坛》《合欢树》《务虚笔记》作为拓展阅读。陈博士说到,这几本书,篇幅都比较长,让学生课外读完不是很现实,最适合选择做拓展的是《合欢树》,篇幅适中。
拓展阅读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以及单元学习特点,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训练。例如,《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中拓展了《史记》中人物有屈原、李广……虽然都注重到了人物的个人品质,但是篇幅都较长,建议拓展《孙武传》。
教师在教学生读书之前自己要先读,经典重读,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例如《西游记》,陈博士重读之后读出很多不一样的味道,比如“真假美猴王”中,真的猴子和假的猴子其实都是“孙悟空”,其中是神性和魔性的体现。再比如重读《皇帝的新装》可以看出文中对人性的批判。《安徒生童话》中其他故事的重读,比如《夜莺》是对当代“人工智能”的思考,等等。安徒生具有“先知”的本领。
再比如《社戏》课文是小说的节选,老师在教授此文时可以拓展阅读整篇《社戏》。陈博特别提到“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这里面体现了城乡之间的对比。
教师拿到新课文,要作为一名读者来读,读出里面的好处来,才能教给学生。例如教《背影》,学生很难读懂,教师应深入读进去再教给学生。陈博提到自己上大学“我的父亲送我时”才真切体会到“父亲的背影”。
2.培养动笔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动笔习惯,首先是让学生写起来。愿意写,一切都有可能。陈博说到自己读中学时每天写日记,每周写周记,每天字,一周6篇。谈到如何批改时,推荐老师们看吕叔湘《作文评改思路》。
写文章时要有读者意识。注意写给谁看。尽量用短句,生动的句子,把故事讲好。陈博士说到,教师要自己写起来,自己写得好才能让学生写得好。
3.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培养孩子们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是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查工具书的习惯并强化查工具书的意识。陈博说到自己曾经去某校听课,发现全校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觉得很不可思议,多次强调,教师教会孩子使用工具书的重要性。
二、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语用训练
1.语言
老师要有对语言大体正确的认识。汉语的音义关系。例如《昆明的雨》中“牛肝菌(jùn)”的正确读音;《山行》“石径斜(xié)”的正确读法。我们应注重语言发展变化。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汉语发音特点。
2.文字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简化字是汉字发展衍变的总趋势。语言文字是交际工具,简化字为扫盲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提高我们的交际效率。当然也要注意到听者对象。
3.语言的基本功能
语言交际的基本功能是“说人话”——说典雅的或通俗的“人话”。陈博以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为例,认为这篇文章,“没有好好说人话”。我们应好好说话,好好写文章。语言文字着眼于运用,并非记住知识,而是指向运用的知识。陈博特别让我们警惕知识清单式学习,因为学习清单式学习方式,脱离了运用的情境。最好的运用情境就是听、说、读、写。
4.日常运用和专项练习
专项练习是虚拟的情境,语言运用强调真实的情境。
例如“走”,是一个字,也是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句子。不同的情境,可以是祈使句,也可以是疑问句,有无数种可能。“位”从语法上讲是一个量词,是一种尊称,对自己一般不用“位”。”我是一位某校的学生”这种用法不是很恰当。那什么时候用呢?有一种情况可以用“位”,例如我们去到餐馆吃饭,可以说“一位”。这就是汉语里的“合作原则”。
教师要重视句子的训练。句子是语言单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枢的地位。句子的作用非常重要,从语法分析的角度来看,它是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最基本的表意单位。造句是词语学习的最佳方式。就词语来说,不光是“读读写写”,更多的是会运用。造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区别词义,可以用造句来解决。要掌握一个词,也可以通过造句来解决。比如“忽然”和“突然”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造句来区别。“她出现得很突然”。”“突然”前面可以用”很“修饰,可见“突然”是形容词。“忽然”是副词。两个词都可以作状语。例如“效力”和“效劳”。可以说“他效力于某单位或某位”但是不能说“他效劳于某单位或某人”。
造句也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虚词的意义。比如在“他有女朋友”中加入不同的虚词,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他有女朋友了。”“他有女朋友了吗?”“他都有女朋友了吗?”讲虚词放在句子里讲。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用五个词写一段话,或者编一个故事,编一个剧本,既是学习词语也是训练运用。写好作文先从写句子开始。
5.培养学生的兴趣。汉语里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1)语音。儿化音可以区别意义。
这个人最近火了。(红了)
这个人火儿了。(生气)
天(天空)
天儿(天气)
信(书信)
信儿(消息)
白面。(面粉)
白面儿。(白粉)
(2)轻声。例如:“老子”,“东西”,“大爷”。
(3)方言。有些地方n和l不分。“李大爷”“你大爷”。语言对交际产生了影响。
(4)歧义现象。自然语言中很多次都是多义的,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含义,不会造成误解。如果由于语词的多义性在一定的语境中仍可以作多种含义的理解,就称之为歧义。例如:快递给他。大致有三种意义。(1)快递是名词。意为“把快递给他。”(2)快递是动词。意为“寄快递给他。”(3)把“快”和“递”拆开。意为“快!递给他。”另外还有书面歧义和口头歧义。例如“我怎么又胖了。”“我怎么又胖了。”读的时候重音不一样,意思也不同。表达意思时会存在歧义,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意思。比如“请适量饮酒”。对于完全不喝酒的人,看到这句话,会不知所措。这句话可以稍微调整为“饮酒请适量”。
(5)避免机械化的训练。例如转化句型,有时候会陷入“为转而转”的僵局。例如“老师表扬了我”可以转化为“把”字和“被”字句。“被”字一般用在不好的时候,有些情况转化为“被”字句会很别扭,比如“我被老师表扬了”。不可刻意改成“被”字句和“把”字句。吕叔湘《论“基本属实”》“基本”的用法。语用也要注意礼貌的问题。比如对老师说“您的讲座大部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叶圣陶老师说过用词要精准。老师既要纠正学生的错误,也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在评价孩子答案时要讲出道理来。“战士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了一大批敌人”语病在何处?
三、答疑
(注:答疑记录,只采录核心要点。)
1.刘秋琴老师(玉龙学校):如何处理教材中出现的矛盾之处?比如《再塑生命的人》“突然恍然大悟”,《大雁归来》“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金色花》“偷偷地匿笑。”
陈博:这几篇课文皆是翻译过来的文章,出题时应尽量避免。
2.冉兰老师(龙华外国语):《傅雷家书》整本书在部编教材中整体的架构。
陈博:开展好导读课。
3.向浩老师(玉龙学校):如何看待《陈涉世家》反复删改的问题。
陈博:不必向学生说《陈涉世家》的删减问题。
4.崔莹老师(龙岗区骨干教师):《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二,“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示例里面说到“外交辞令”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些难度。
陈博:尽量避免“术语”,适度完成。
5.李海香老师(民治中学):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西游记》建议读原著还是精简版?
陈博:必须是原著。读经典应该读原著。
6.黄冰妮老师(玉龙学校):对于孩子识字不够的话,怎么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向老师:可以用拼音记录,也可以拼音加汉字记录,也可以家长说孩子记,所有的方式都指向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
向浩(玉龙学校副校长、区首席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两个关键词:唤醒和启发
(1)唤醒教师的自主修为意识: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的阅读素养,养成经常动笔写作的习惯;
(2)启发教师科学研究思考:把握好专家讲座中有价值的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主持课题,也可以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章;
(3)结合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进行有效语用训练研究,力争出成果,出有价值的成果;
(4)布置工作室成员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