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一位没有出场的大佬,这个人便是刘备的老祖宗中山靖王。这个人名叫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刘胜在世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想到,年后,他竟然会有刘备这样一位有出息的子孙。因为刘胜这个人,在世的时候,并不能算是一位有出息的皇族成员。
刘胜大概出生于公元前年,此时刘胜的父亲刘启还没有继承皇位。公元前年,大概在刘胜10岁的时候,刘启继承帝位,史称汉景帝。这个时候,汉朝正处于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历史阶段。刘胜作为汉景帝的儿子,他在13岁的时候,便依据惯例被封为诸侯王。这个人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并不是一个太有追求的皇室成员,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生了多个儿子。
而且刘胜还被自己的同母哥哥刘彭祖斥责只顾享乐,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封国。但是我们回归到当时的哪个朝代会发现,其实刘胜反而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当时在汉景帝一朝,发生了著名的“七国之乱”,而叛乱的主体则是分封到各个诸侯国的刘氏宗亲,由此影响了西汉发展半个世纪的诸侯国和中央的矛盾终于开始浮现到表面。七国之乱很快被平息,但是中央对于诸侯国的措施,则变的更加严厉,其后的政策目标,则是尽可能的削弱诸侯王对于诸侯国的政治影响。
意思就是诸侯王该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但是尽量不要涉足到自己封国的管理,关于诸侯国的管理,由中央派遣的官员全权负责。与刘胜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他的哥哥刘彭祖,刘胜的这个哥哥非常热衷于管理自己的封国,中央为其派过去的国相,刘彭祖特别挑剔,经常找毛病,这些国相最长的任职时间都没有超过两年。刘胜和刘彭祖是两种诸侯王的典型代表,他们一种是热衷于操心政事,一种则是完全沉迷于享乐。
但是当时西汉的中央政权,正着力的削弱诸侯王的影响力,刘胜因此也更受汉武帝刘彻的喜欢。在汉武帝刚刚颁布推恩令的时候,汉朝中央派遣到各个诸侯国的官员们,尽量的限制诸侯王,甚至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想要凌驾在诸侯王之上。有一次在汉武帝宴请诸侯王的时候,刘胜则利用这个机会,向汉武帝哭诉诸侯王们所受到的遭遇。因此汉武帝适当放松了对诸侯王的政策。
虽然刘胜的一生,沉迷于酒色、音乐,但是他采取的措施,却顺应了汉朝当时的发展形势。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刘胜是一个深刻领会了历史任务的人。他纵情享乐,让西汉中央对他放松了警惕,但是刘胜的子孙,却还算争气。
刘胜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很符合西汉初年老子学说。刘胜有一位儿子名叫刘屈氂,他是汉武帝一朝末年的宰相,虽然刘屈氂最后因为巫蛊之祸没有得到善终,但是他的表现,也足以证明刘胜的酒色喜好,并没有影响后代的发展。
在汉武帝的时期,由于采取推恩令,诸侯王的势力范围,随着一代人一代人的传承会逐渐变小,由此我们看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三国蜀汉的昭烈帝刘备,这些人虽然均是出自皇室宗亲,但是他们因为推恩令的缘故,在他们当世,其实早已经从皇室贵族,变成了平民布衣。
有意思的事情在于,在此后的几百年中,每当汉朝政权出现危难的时候,在当时的平民之中,均会走出来一位刘秀、刘备这样的皇族后裔,他们又模仿起当年汉高祖刘邦起义的典故,重新发起一次汉朝刘氏宗亲的革命。
而中山靖王刘胜估计他自己也想不到,在年后,他的子孙中会有一个人,打着他的旗号,为汉朝政权,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呐喊。回头想想,这何尝又不是刘胜在荒诞的一生中,会西汉皇权所做的一份意外的贡献呢?至少在三国的历史上,这位酒色之徒的后代,又打出了汉高祖刘邦的一番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