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根据三国时代历史所著的《三国演义》,无疑是我国古代文学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他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把汉末三国时代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那段风云岁月,很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在中国,历朝历代无数人都是通过这部小说了解了那段历史,其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的。
不过有朋友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东汉末年,群雄经过常年的征伐,最终是有4个政权出现并立了,为什么到了《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只着重于魏、蜀、吴三国?
图片:三国演义简介资料截图
一、最早称帝的那个人
1、公孙氏崛起辽东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大慧个人认为《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前提就是要有很强的艺术性,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权谋征伐,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所以作者罗贯中本人,也知道当时有4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存在,却故意抹去了在东汉末年第一个称帝的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我们只需要打开《三国志》简单的翻一翻,就能知道他就是燕国的建立者公孙度。在当时的中国境内,有4个政权,燕国是最为弱小的一个,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公孙度称帝的时候,曹操还在“忠心耿耿”的为大汉朝廷效劳,那么我们先来简单的聊一下公孙度这个人。
公孙度是辽东襄平人,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人。他一直是世居在东北偏远地区的,董卓乱政后,天下群雄蜂拥而起,中原随即陷入混乱之中。
公孙度自己很清楚,以自己的实力不好参与到中原皇权的争夺战中,干脆在老家称王称霸起来,他现是自立为辽东侯,兼任平州牧,接着还对外攻击高句丽、乌桓等少数民族政权。待自己的实力逐渐壮大后,开始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占胶东半岛,还到处招贤纳士,收容流民,可谓名震海外。
图片:公孙度动漫形象资料截图
2、燕国的荣与衰
公元年,膨胀起来的公孙度不再满足于在东北地区当个“山大王”,于是公然称帝,国号大燕,还大言不惭的以皇帝的名义册封了中原霸主曹操为永宁乡候,这可把曹操给逗乐了。不过当时曹操正在火急火燎的南下对抗孙刘联盟,根本没功夫搭理公孙度,这就给燕国留下了一段发展的时间。
转折点出现在公元年,这一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命陨五丈原,蜀汉大军放弃北伐,从此进入到战略防御阶段,曹魏建国多年,地广粮足,带甲数十万,成为了中原三国中综合实力最强大的一方。
没有蜀汉带来的边境困扰,曹魏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一下东北的燕国了,公元年夏天,司马懿统帅大军攻入辽东,此时公孙度早已离世,他的孙子公孙渊执掌燕国大权。
得知曹魏来攻,派主力到辽隧进行防御,这公孙渊哪里是老谋深算司马懿的对手,根本没料到曹魏打辽隧只是佯攻,目的是奇袭燕国的国都襄平城,很快燕国就陷入到被围攻的被动局面中,将士们士气低落,有守将主动打开城门,曹魏将公孙渊斩杀,燕国灭亡。
从公孙度建立燕国,到公孙渊被杀,燕国覆灭,该政权前后持续了48年之久,这可比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国祚还长。
图片:燕国覆灭剧照
二、被《三国演义》忽略的原因
1、艺术的需求
既然燕国是第一个诸侯建立的政权,国祚还比蜀汉要长,这完全就不应该被忽略啊,为什么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只是轻描淡写呢?
首先,还是前面咱们提到的,《三国演义》的本质是小说,小说就要有主有次,有故事,有冲突,而不能像百科全书似的面面俱到。换个角度来说,即便是在正史《三国志》中,主要阐述的也是中原三国魏、蜀、吴之间的恩恩怨怨。
到了明代,三国里的故事和人物在民间已经广为人知,从评书、戏剧、小说等诸多艺术形式中都有相关的内容,所以罗贯中构思一部新的作品,主要刻画魏、蜀、吴三国里的人和事,是能够保证受众群体和群体接受度的。在这种创作背景下,公孙度和他的燕国,自然也就被自动“忽略”掉了。
图片:魏、蜀、吴三国版图资料截图
2、确实也没什么可写的
公孙度虽然当了东汉末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力也确实可以,但这个实力只限于固定的地区内,尚不能和魏、蜀、吴一样做到鼎立的水准。
比如上面讲到的,曹魏没有了蜀汉的干扰侵袭之后,转过头来轻轻松松就把他给灭掉了,这样偏居一隅的小政权,对于小说家来说,确实不具备太多的素材。
从公孙度到公孙渊,他们也没有想要染指中原纷争,安安稳稳在辽东做土皇帝,而且对当地的管理还不错,算是个中规中矩,与世无争的政权,这就缺乏小说带给读者的争议点。
图片:做土皇帝剧照
还有一点,我们说当时中原境内有4个政权,这是以现代中国地缘版图的角度来思考的,在古代,尤其是隋唐之前,可没有什么中国的概念,哪怕是大一统的王朝,版图也是十分有限的,汉民族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的土地为主,并且在这块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上争夺权力、资源等等。
反观燕国所在的辽东地区,在当时可是一毛不拔的偏远地区,要知道一直到了明末,努尔哈赤和儿子皇太极先后在东北建立的后金和清政权后,中原汉族仍旧对他们充满了敌意和偏见。
由此可以发现,中原政权的归属才是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