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虽然一直把《三国演义》称作科幻小说,但是对于它对三国的宣传作用,还是不得不佩服的。如果没有这本奇书,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对三国的那段往事产生兴趣,而当时那些忠臣良将,枭雄谋主的惊人事迹,也会埋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但是一本书的承载量毕竟有限,当时也有一些惊才艳艳之辈,没能出现在这本书中。今天骆驼要聊封的这个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曾因看不过曹操的品行,而愤然离职,曹操后来又用“真情”把他给请了回来,他为曹魏所做的贡献,直到曹丕时都赞叹不已。一代鬼才郭嘉,也曾和他有半师友谊,他就是在《三国演义》中一面未露,而事迹惊人的大谋士——戏志才。从戏志才的一些资料来看,戏志才应该是颖川人,颖川这个地方对于爱好三国的人来说都不陌生,如果说三国的谋士有八成出自河南,那么这些人中来自的颖川至少也要占据八成。河南为什么当时输出了那么多的谋士呢?一是因为东汉的国都在洛阳,因此洛阳和它的周边在当时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颇有点今天北京的意思。二是河南地区因为适合人类生存,所以自古都是人类聚集之所,因此也培育了不少的世家大族。而我们都知道,在读书学习真正普及之前,学习资源和晋升渠道,其实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因此河南能在三国时表现那么突出,也就不让人奇怪了。不过戏志才的记录却很让人奇怪,因为从他后来的经历看,他在当时应该也是名人,但是史书对他的家人和家世却很少提及。后来骆驼在看一篇介绍姓氏的书中,找到了一些线索。根据记载,在王莽改制以后,有点身份的人,都会起单名,也就是姓氏之后只加一个字。大家回想一下三国的人物,是不是单名的居多,三个一的却极其罕见。而戏志才的名却有两个字,由此可见,戏志才十有八九出身于寒门,他人单势孤可能又真没有子嗣,所以史书中对他的来历,记载的也就相对模糊。不过出身,从来都不是决定一个人才华的根本。因此可能出身于寒门的戏志才,依然是“精通兵法……智虑千里”的大才。不管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在突出一个人的谋略时,往往会让他可以“预测未来”和“识人如神。”戏志才自然也不例外。戏志才第一次展示自己的能力,是在曹操面前点评董卓,当时董卓占据洛阳,上挟天子,下欺百官,风头一时无两。但戏志才却对曹操说“别看这老小子现在闹的欢,早晚他要死在和他一样不入流的人手里,咱们别和他一起玩,以后咱们成就了事业,才不会受他的牵连”。于是乎,曹操就和戏志才逃离了洛阳,中途曹操被一个守关的将领给抓了起来,曹操紧张得要死,但是戏志才对他说,别慌,明天你堂审时,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样子,我包你没事。第二天曹操按计行事,果然顺利过关。在逃离洛阳的途中,曹操因为自己疑神疑鬼,杀了让他借住的老百姓,戏志才因此选择了离开。(这段大家是不是很熟,陈宫的故事就是借此而来)戏志才走了以后,曹操怅然若失,他后来在荀彧(颖川籍)的指点下,再次找到了戏志才,戏志才看他用人时,不吝尊严,而杀人时,也不念恩情,本来不想帮他,但是架不住曹操软磨硬泡跟荀彧敲边鼓,只好再次出山。当时搅动风云的是黄巾军,因此戏志才早期的工作,也是协助曹操剿灭黄巾军。黄巾军封战斗机本来就一般,再加上曹操有戏志才当参谋,那是怎么打怎么有,不过因此也没什么值得史书详细记载之处。戏志才再次展现自己的过人之处是在,曹操攻打徐州话事人陶谦之时,当时曹操打的顺风顺水,曹操的手下就奉承曹操,说陶谦很快就要献城投降了,唯独戏志才不以为然,结果没多久,曹操就接到了他父亲路过徐州,被陶谦超度的噩耗。曹操一看陶谦不光不投降,还把自己老爹给超度了,顿时怒火中烧,就要找陶谦拼命。他在行动之前,安排陈宫等人,防守兖州,但是戏志才却暗示曹操,陈宫不起什么好东西,不能把兖州交给他,但是此时的曹操哪里肯听,结果曹操前脚走,后脚陈宫就引来了吕布。要不是戏志才给曹操引荐了天使投资人枣祗,那么曹操这一次就要面临资金链断裂,然后破产的危险了。正当曹操对戏志才越发信任之际,戏志才竟然病故了,如果他能多活几十年,三国的历史都有可能改写。不过戏志才在去世前也留下了一个锦囊,里面写着他对天下大事的一些看法和规划。后来这些资料,被荀彧赠给了他推荐的新谋士郭嘉,郭嘉看了这份资料后,顺利通过了曹操的面试,因此戏志才也算是郭嘉的半个老师。因为曹操经常给他的孩子们顺自己的过往,因此他也常提起戏志才,一来二去,戏志才的个人形象则树立在了他孩子们的心里,以至于曹丕称帝后,还曾对戏志才赞口不绝。希望骆驼的这篇文章,能让这个没出现在《三国演义》里的谋士,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