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用75年时间,追踪个人,做了一项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研究得出明确的结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人际关系和睦融洽有益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睦,是与人相处最令人舒适的状态。但怎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其实,与人相处贵在态度。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北宋隐士林逋在《省心录》中说:“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与人相处,要牢记“和”“宽”“恕”三个字。对待他人要和气人活一世,和气待人,方能收获财富。朋友丹菲在闹市经营一家服装店,每天宾客盈门;而旁边一家服装店顾客寥寥无几。有一次,丹菲的店里,顾客的孩子把一件白色衣服碰掉在地,衣服脏了一角。顾客捡起衣服,拽过孩子训斥:“再乱动,把你丢出去。”丹菲摸摸孩子的头,笑着说:“小孩子活泼好动是好事,衣服脏了洗洗就好。”而旁边的店主,看见带孩子的顾客走进门,总是先说:“看好你家孩子,不要乱动衣服,衣服脏了得赔。”如果顾客只试不买,店主还会指责:“不买,试什么衣服。衣服都被你试脏了。”后来,丹菲的店里顾客越来越多,旁边店的顾客越来越少。因为丹菲对待顾客和和气气,所以大家愿意去她的店里。这就是生意场上的和气生财。其实,无论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和”,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气的态度与人相处,才能让对方感到舒服,给人好感。当然,正如《贾子·道术》所讲,刚柔相得益彰才是“和”。和气待人要把握分寸、讲原则,而不是做司马徽式,好也说好、不好也说好的“好好先生”。“好好先生”看起来总是一团和气,但不是真正的待人和气,而是好坏都是好,模棱两可;怕出问题,怕担责。用和气的态度对待他人,既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又要恰到好处,不谄媚。对待他人要宽容与人相处,应有宽容的态度,而非要求苛刻。《论语》有云:“宽则得众。”宽容待人的人,能够得到他人的拥护。《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很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私下与袁绍联络,以备曹操失败后自己能有退路。然而,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取得胜利。随后,曹操在袁绍大营缴获了下属与袁绍往来的大量书信。有人建议曹操打开书信,查看哪些人与袁绍私下来往,将这些人严惩,以儆效尤。一时间,与袁绍有过书信往来的人惴惴不安。可出乎意料的是,曹操直接下令焚毁书信。有人问:“主公,这些书信摆在眼前,为何不查清哪些人与袁绍勾结呢?”曹操说:“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儿女呢,绝望时寻找出路,是人之常情。当时,我也没有信心打败袁绍,更何况他们。所以,不要追究了。”惶恐不安的部将看着书信化为灰烬,又听了曹操的话,感动地眼泪流了下来,从此对曹操忠心耿耿。曹操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真正赢得了下属的悔意和忠诚。人活一世,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出错;对人多宽容,日后他人也必宽容待你。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耿耿于怀,既是一种个人品德,也能收获人心,得到拥护。对待他人要谅解《论语》记载,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恕”是可以一生奉行的准则;所谓“恕”,就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强加于人。曾国藩是“恕以待人”的推崇者,他把这句话写在《治兵语录》中,在处理与左宗棠的关系时,就做到了推己及人。曾国藩最初很赏识左宗棠,力保他担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后来,二人因故失和,左宗棠认为自己比曾国藩强,逢人便骂曾国藩,喋喋不休。而曾国藩这边,对于左宗棠是避而不谈。左宗棠晚年出征西北,遇上“筹饷”的难题,求上了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左宗棠本以为曾国藩会为难他,没想到的是,曾国藩不仅没有公报私仇,而且倾尽全力帮助左宗棠。这主要是因为曾国藩心胸宽广,而且设身处地考虑,如果换作自己出战,肯定不希望战事受阻。曾国藩后来听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喜讯,更是在别人面前称赞左宗棠的能力天下无二。正是这份以恕待人的胸怀,让曾国藩在晚清四大名臣中位列首位;曾国藩离世后,与他斗了一生的左宗棠送上挽联,终于承认自己不如曾国藩。从曾和左的故事可以看出,谅解他人、推己及人,就是成就自己。然而,推己及人并不是一味地以己度人。心理学上有一种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即投射效应,意思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看似是为别人考虑,实际上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盲目地以己度人,只会被疏远;只有真切地推己及人,才能得到尊重。用对待自己的态度正确对待他人,方能收获善意,成就自己。自古至今,以和待人、以宽待人、以恕待人,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现在,我们更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与人相处中,难免有磕磕碰碰、不如意的时候。这时候,不妨学习用“和”“宽”“恕”的态度与人相处。*作者简介:文路,法律硕士,愿一路随行,走出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