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中国人尽皆知的典型“奸臣”,这一形象的形成是与罗贯中对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密不可分的。
《三国演义》在曹操首次出场时便介绍了他幼年诬叔欺父的恶劣行径。“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父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曹操这种诡计多端的恶劣品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越加变本加厉,且愈加阴险凶残。曹操谋刺董卓未遂逃至吕伯奢庄上,吕伯奢令家人热情款待,他却疑心吕家不怀好意,竟将吕家八口杀死:后发现是误杀,却又将外出归来的吕伯奢一并杀死,说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当曹操率军在准南与袁术军作战时,军粮将尽。他密令仓官王堂用小斛发放军粮,引起士卒不满。曹操随即以“盗窃官粮”罪名将王垕处斩,借以隐瞒军粮将尽的事实,稳定军心。《三国演义》以这样的情节来描写曹操的所作所为,揭示了他凶残狡猾的性格特征。
同时,《三国演义》也用大量笔墨渲染曹操的老谋深算,善于玩弄权术和“雄才大略”,来刻画他的“奸雄”形象。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下令将搜获的部下与袁绍暗中往来的书信全部焚毁,表示他的宽宏大量,这在袁绍残余力量仍较强大之时,实为高明之举,可暂时稳定内部。而在其内部稳定之后,曹操却又设计将袁绍余党余人一网打尽。
汉献帝身旁大臣祢衡,痛恨曹操专权,击鼓裸衣骂曹,曹操因其“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天下必谓我不能容物。”便令祢衡出使荆州劝说刘表投降,企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而在祢衡行前,“却叫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在曹操羽翼尚未丰满之时,他打着汉献帝旗号,声称“与国家除凶去害”、“拯救黎民”、北伐南征,乘机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待其势力坐大后,东汉政权已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见取代东汉王朝的时机仍不成熟,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汉献帝名义打击消灭异己势力,以期最终取代刘汉王朝。
曹操手下的谋上荀或看出曹操的野心,劝他不要封魏公、加九锡,他怀恨在心,但又无罪名强加于荀或,便送一“亲笔封记”而实际上“并无一物”的食盒给荀或,暗示荀或自尽,荀或会其意,于是服毒自杀。
曹操的另一个重要谋士荀攸也反对曹操加封魏王,他威吓荀攸说你“欲效荀或”吗?致使荀攸“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三国演义)通过上述这一系列描写,进一步突出和完善了曹操奸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