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许多人印象中相反,蜀汉大将廖化非但不是平庸之辈,而是极其优秀的将领,甚至可以说,廖化是三国中最被低估的将领。罗贯中习惯于移花接木,对廖化也是如此,廖化的业绩,被嫁接到了别人头上。《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千里走单骑”,确有其事,但主角不是关羽,而是廖化。背景是关羽兵败,担任主簿的廖化被俘,不得已投降,这个时间是年。《三国志》中是这么记载的: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如果单从距离来看,廖化从江东到达益州的路途,比演义中关羽回归刘备的路程更加遥远。如果考虑到实际情况,廖化以诈死脱离孙权,重回蜀汉,无论是难度,还是传奇性,都远胜关羽的千里走单骑。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从关羽败亡到刘备东征,有长达两年半的时间,廖化归蜀之心不改,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才付诸执行,秭归是沿长江进入益州的门户,荆州长江水路附近的地形复杂,杂居着蛮族,充斥着各种盗贼。在这样的情况下,廖化西行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带着老母,还要躲避孙吴的追捕,更使过程艰险万分,比起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体现的是廖化的忠义。所以在秭归终于找到组织后,刘备开心得不得了,立即封廖化为宜都太守。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在能力上,廖化也被严重低估。从廖化一路担任的官职就可以看出。起初,廖化担任的是前将军关羽麾下的主簿一职。主簿是个文职,主要负责掌管文书,相当于主官的秘书长。比较有名的主簿如司马懿、杨修,都当过曹操的主簿。复归刘备后,直接升为太守。太守是一个郡的一把手,军政一把抓。廖化担任太守的宜都郡,是由刘备在年新设,名字的意思是“宜于建都”,宜都被称为“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宜都太守,是个重要的位置。从这一时期开始,廖化开始从文职转为军职。随后跟随刘备东征,同辅匡、赵融、傅彤等同为别督,开始统领军队作战。刘备死后,廖化担任丞相参军。丞相参军,顾名思义就是诸葛亮的军事参谋,也就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对象。诸葛亮前后共有八位丞相参军,除了廖化,还有蒋琬、费祎、杨仪、张裔、宗预、王平(顺带说一句,王平也是被严重低估的将领)、马谡,这些人,除了马谡是诸葛亮用人失误,其他人都是蜀汉的重臣,廖化也位列其中。此后升迁为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当然由于并州其实并不在蜀汉控制之下,并州刺史是个虚职,只是体现地位,右车骑将军是实职,高级武官,这一时期的廖化,已经成为蜀汉的股肱之臣、栋梁之才。到了景耀五年(年),姜维再一次发动北伐,加起来这已经是第十一次,亲眼目睹了关羽威震华夏——兵败身亡——刘备东征失败——诸葛亮鞠躬尽瘁——姜维劳而无功,这样完整的蜀国兴衰史的廖化,明白蜀汉已经经不起折腾,自己也已经老了,没有力量贡献更多,他劝阻姜维: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姜维不听,果然兵败,躲避到沓中种麦。第二年,魏国邓艾钟会伐蜀,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这时候,廖化和姜维却还在剑阁死守。最后,廖化在被内迁洛阳的道路上病逝,这时,他已经是七十几岁的高龄老人。或许我们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误导得太多,其实这句话并非出自《三国演义》或是《三国志》,是清末才出现的俗语,根据考证,出自年的风俗书籍《扫迷帚》。实际上,无论蜀中是否有大将,廖化一直都是先锋官。他的一生,经历过波澜壮阔,也有过忍辱偷生,文能提笔,武能上马,始终矜矜业业为蜀汉服务,既忠且孝。廖化的一生与平庸不沾边,相反是精彩无比的一生。今天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有一条武将廊,一共有十四尊塑像,廖化排在第八位,在他前面的是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也能说明一点问题吧。更多文章,请戳这里: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是什么样的?他的平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三国演义》十大蠢人排行榜,第一是作死之王,第三无人想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