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满腹经纶,为何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 http://pf.39.net/bdfyy/

中国的四大名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并且也知道各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其中《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

然而除了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外,你还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其实罗贯中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以外,自己也曾经在元亡建明的交替时代亲身参与过夺权之争,而这个阶段他的经历也为后来创作《三国演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灭元建明的群雄逐鹿之战中,罗贯中扮演的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呢?他当时投靠的是哪方阵营呢?在这场竞争角逐中他又为何退出,转头选择了著书立说呢?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一起来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罗贯中虽然出身于商人家庭,本人却对文学艺术更有兴趣。罗贯中的父亲是元仁宗时期的一名丝绸商人。罗贯中自小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后来母亲病故,罗贯中就跟随父亲到苏州、杭州一带做起了生意。

罗贯中的父亲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子承父业,继承自己的丝绸生意,但可惜的是罗贯中对这却没什么兴趣,他更爱文学艺术一类的东西。于是父亲也只好随了他的意,同意罗贯中跟随当时的著名学者学习。

而当时苏杭一带多有人说书,很多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原本更是有关汉卿、郑光祖之类的大家活动,所以罗贯中在此地有志同道合之友,对此地十分喜爱,不愿离去。

罗贯中在苏杭的生活十分逍遥,经常是与友人畅聊文学、游山玩水,罗贯中又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在这期间搜集了许多素材,为后来《三国演义》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不是身处元末的动荡之世,罗贯中也许从一开始就会走上著书立说的路子。但时局的剧烈变化,使得他无法安心于端坐书斋,不问世事。据史料记载,罗贯中约生于年间,所以当罗贯中学成之时,元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崩溃边缘,各地起义浪潮风起云涌,有志之士纷纷投军,年轻气盛的罗贯中有心成就一番事业,自然也不例外。

于是罗贯中拜别老师后,便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处做了幕僚。罗贯中初到张士诚阵营后,积极献计献策,一度也颇受重用,张士诚曾在罗贯中的建议下,用火攻的办法打败了朱元璋的手下康茂才的进攻,这足以说明罗贯中确有真才实学。

但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因为兵败被俘虏,于是弟弟劝说张士诚投降元朝,张士诚同意了。降元后的张士诚便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走上了朝三暮四的投机道路。后来张士诚看到元朝败落,更是不顾谋士暂缓称王的建议再次称王。

跟了张士诚这么久罗贯中算是看出来了,张士诚就不是能称王称霸的料,这天下势必是要姓朱的,于是罗贯中设法脱离了张士诚的阵营,著书立说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罗贯中三国写得那么牛,应该有起码的识人眼光吧,当初为什么不选择朱元璋呢?

原因很简单,一开始张士诚的势力明显比朱元璋大。朱元璋起初势力弱小,依附于小明王的麾下,地盘又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东西两面夹击中,说是夹缝中求生存也不为过。于是罗贯中一开始没有选择朱元璋,而是投靠了张士诚,也不能算是没有眼光,毕竟他不是诸葛亮。那为何后来张士诚失败后,罗贯中没有再去投奔朱元璋呢?

原因更简单了,罗贯中之前是与朱元璋为敌的,再加上朱元璋后来有了自己的人手,罗贯中再投靠朱元璋也讨不到什么好处了。在明朝建立之后,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也走不了入仕为官的路子,所以最后只能专心著书立说了。

有专家认为,罗贯中早年间的政治活动和晚年时的特殊心境是罗贯中在政治历史小说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所在。

据记载,罗贯中著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等小说,还写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而今,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传世之作,堪称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所以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曾经也是想效仿三国先贤,在政治舞台上成就一番宏图伟业的,但是因为选错了人,不得其主,断了入仕为官的道路,只得选择著书立说。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恰恰因为远离了朝堂的喧嚣,罗贯中才得以在文坛上尽情肆意地挥洒自己的才华,从而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部煌煌巨著,同样得以名留青史。

不知道这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呢?亲爱的读者,你们怎么看呢?

如您觉得文章可读,烦请点赞转发一下,不胜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