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音乐响起,那历史的厚重感,人物的沧桑感便呼之欲出。
说到历史神剧,绝对首推央视94版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此”神“非所谓的奇葩雷人之神剧,而是出神入化之经典。
闲话少叙,请容我粗浅的带您从不同角度,领略关于《三国》的故事。读完之后,任谁都会惊呼一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奉它为经典!“
央视94版《三国演义》剧照
运筹帷幄之幕后英雄
年《西游记》首登荧屏,年《红楼梦》相继播出,可是大家翘首以盼的《三国》却迟迟未到。不同于其它两部名著,不是神话,就是虚构的设定,《三国》既有小说的演义,又有历史的真实背景。它跨度几十年,篇幅重大,人物众多,还有大量战争场面。以当时的水平,要想拍好《三国》,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小说版三国演义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才注定《三国》终将成为一部经典历史巨制。二十五年后,三国题材甚至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都难有出其右者。
《三国》实行“总导演制”,任命王扶林担任总导演,带领五位分集导演同时拍摄。作为总指挥,王导将如何统筹调度整部剧的拍摄?他想到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所谓“合”,是所有导演一起研究剧本、定演员、定服装;所谓“分”,则是分集导演专属拍各自的部分;最后再“合”,将初剪完的作品,统一交给王导。他要对每一个镜头反复查看,若遇到不满意的镜头,便毫不犹豫地召集队伍重新补拍。据悉,最终提交的镜头近十万个。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彻夜埋头在剪辑室。
王导曾说过:”总构思是我写的,镜头拍法上你可以各显神通,我既发挥你的特长,同时又要控制住你不能随便拍。“
最终,在导演组的镜头下,”桃园结义”、“割须弃袍“、”草船借箭“……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一场场气势磅礴的战役使我们震撼。
桃园三结义:启蒙了多少男孩对兄弟情谊的向往
《三国》的经典不仅有导演的呕心沥血,在服装、道具、布景、配乐等制作上也是精益求精。想想如今电视剧草率的服装搭配,粗浅的历史考究,雷人的台词设计,真的是极具讽刺之意味。
为了还原最真实的三国,央视斥资1.7亿,这在当时已是天文数字。
也许有人觉得没什么,毕竟请了那么多演员,还有不少是大腕级别。那么我给你一组数据:整部剧完成下来,三万多套服装,六万多件道具,动用群演40万人次。
动不动几百人的大场面是经常的事
无锡、涿州建造的影视基地就花了一个亿,服装道具加起来几千万。花在演员身上的片酬,平均每集才元,如鲍国安、唐国强等主演的片酬每集也才不超过元。这在当时创造了“全国影视剧最低片酬”的记录。
无论演员还是场工,吃住条件都一样,没有人考虑酬金,只把它当做一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低的薪酬,却创造了最伟大的作品,这才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服装的设计上,既要尊重历史,又要落实到细节,才能给观众传递良好的观感体验。
无锡的三国城,作为《三国》最重要的拍摄场景之一,是美术指导曹斌从无到有设计的,后由园林设计院改造、建设。不仅要满足拍摄,还要在用料上保证足实,将其打造为永久性建筑。
无锡影视基地已成当地著名旅游景点
“华容道”一场戏,剧组走遍北京、河北、内蒙古交界寻找场景,就为了不到一集的镜头。
为了体现“火烧赤壁”的史诗感,剧组全体动员,提前一年设计场景,建造水寨。战船72艘,帐篷顶,粮仓6座,旗帜近千……这是“火烧赤壁”水寨场景的道具数量。为了一个几分钟的“火烧水寨”镜头,耗资18万租用直升机进行航拍。
剧中火烧赤壁场景
而这些,在一场一烧而尽的戏后,都将化为乌有。
同样是“五毛特效”,《三国》却给了你一场身临其境的观感体验;而现在的影视剧却还在不断的用抠图、滤镜让你出戏,生怕你沉浸在剧情中无法自拔。
三英战吕布:刘关张的造型,大场面布景都用色深沉,体现着厚重感
这简直是技术的进步,艺术的倒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故事。既然已经有罗贯中精妙绝伦的艺术加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故事怎么会差呢?
恰恰因为小说里的情节丰富而复杂,通过镜头,难以尽展其貌。这就要求编剧必须有的放矢,既能完整表达恢宏壮阔的故事,又能结构紧凑、不失严谨的展示在荧屏,做到不会支离破碎,显得突兀。用现在的话说,叫毫无违和感。
诸葛亮骂死王朗时,说的那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可谓是风靡网络。其实,小说中本来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基本就完了,后来编剧才加上了那句经典名言。为的就是让力度更高,递进更强,让王朗的死更加的真实。
诸葛亮在二十多年后俨然成了网红
诸葛亮想出空城计前,因为无计可施,怒摔扇子砸到琴弦的情节也是编剧设计的。目的就是让空城计更像是诸葛亮偶然悟出,更加体现了诸葛亮的急中生智。
大结局的时候,司马炎走上受禅台,准备接过曹奂手里的传国玺。按照汉代的礼节,传国玺下方的盘子上铺的应该是黑布,但分集导演张中一把它改成了红布。他原本的设想,是司马炎在登受禅台的时候,看向传国玺。红布在风中飘扬,突然间满盘子的鲜血‘哗’的一下流下来。司马炎一愣,定睛一看还是红布,意识到刚刚是幻觉,然后微微一笑,走上受禅台接过传国玺。
为什么要加这么一个构想呢?因为张中一希望能在最后点一个主题:漫长的战争,朝代的更替,无非为了江山和权力,为了这个传国玺。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片江山浸染了多少人的鲜血!
这个设想因为特效技术不成熟(当时怎么也做不出红布像血瀑布一样流下来的状态),被取消了。但编导对情节把关到如此细节又不缺乏深度的程度,可以看出:《三国》已经不是简单的将小说影视化,而是一次伟大的艺术再创造。
所以,为什么新版《三国》特效更出色,演员也不差,却比不上老版的经典?不是我们厚古薄今,而是在剧情的改编上,真的是少了灵魂,多了一些浮夸。
冲锋陷阵之演员先锋
为了拍好《三国》,光是导演编剧负责还不够,最让观众直观地感受作品好坏的还是演员。
导演组走遍全国各大电影厂、剧团、专业院校,面试的演员多达多人。不管演员资历多老,名气多大,颜值多高,也不管角色大小,都必须6个导演一致点头。导演组挑选演员的唯一标准,就是要把角色演好看,别的什么也不看。不像现在的剧组,在乎的是有没有话题,带不带流量。
因为不看资历,所以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陈红,才有机会为我们演绎了惊为天人的貂蝉。
实力演绎什么叫四大美女
因为不看名气,所以当时正当红的张光北,就被折腾的够呛。本来他是要饰演周瑜,导演觉得不理想,又被要求去试镜了赵云,还是不满意后,最后才确定了吕布这个角色。
不得不佩服导演眼光:比起周瑜,果然更适合吕布
因为不看角色大小,所以戏份不多的小乔,导演组都是再三斟酌。才让我们幸运地欣赏到何晴的古典优雅。
何晴的哭,才算的上梨花带雨吧
因为不看颜值,所以当决定用唐国强饰演诸葛亮的时候,反而遭到外界的一片质疑声,甚至被人告到了广电总局。因为那时的唐国强是正儿八经的奶油小生,那就是现在的小鲜肉啊!一个花瓶,怎能演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吗?
感受下奶油小生时期的唐国强
导演王扶林一身凛然之气,翻开《三国演义》孔明出场那一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不正是身高一米八,细皮嫩肉的唐国强吗!定妆试镜之后,他更加确信,唐国强就是大家心中的诸葛亮。最后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一个经典的诸葛亮形象烙印在亿万观众的心中。
演员就位后,并不是立马拍摄,却足足进行了四个月的培训。现在的剧组,哪能容许这么烧钱的”愚蠢“行为。
一大早,男演员们就要开始练习骑马,锻炼身体,之后还要听各路专家讲解三国历史,学习古代礼仪。
导演的要求是:不管你饰演什么角色,你不仅要透彻你这个人物,还要了解其他人物,做到真正吃透原著。
演员的自我要求是:演好一个角色,光靠熟读剧本是没用的,必须沉淀自己,让自己融入人物,要有角色里的那种气质。这是对角色的投入,更是对名著的尊重。
正是有了沉淀积累,让演员充分地融入角色以后,才有了那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陆树铭的关羽义薄云天,鲍国安的曹操生性多疑,唐国强的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通过演员的刻画,深深的烙印在观众心里。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好像那个演员就是角色本身。
在那个将演戏看作是艺术信仰的年代,几乎每一个演员都将艺术生命奉献给了这部剧。
导演要求鲍国安,能够演出百姓心中的曹操。于是他逢人便问:”你心中的曹操是怎样的?“正是这样的执着,他的曹操不仅仅只是阴险狡诈,还将那种不被理解后孤寂与苍凉之感演绎了出来。这不是一个脸谱化,而是形象非常饱满丰富的曹操。
只需要一个眼神,便演绎出曹操的枭雄气概
孙彦军饰演的刘备哭戏非常多,为了追求真实,他拒绝使用眼药水。每次,他都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哭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两眼红肿,脑袋发胀。三年里,不知哭了多少次,甚至还哭晕了好几回。
注意孙彦军的眼睛,都想跟着一起哭鼻子
饰演小乔的何晴,为了能演绎出古典女子的大家风范,闭门不出,谢绝一切社交活动,细读文学名著,研究琴棋书画,整整9个月。
毕竟太美,再放一张何晴的小乔
关羽的扮演者陆树铭在离开剧组时,仍旧依依不舍:“三年啊,如今一下就让我放下手中的大刀,我真是舍不得啊,我多想再重演他一遍!”
由此可见,当时每个演员都把自己和角色融汇都一起,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是现在很多演员体会不到的。
现在的演员,拿着天价片酬,可能只因为记住了台词,便大言不惭的吹嘘着自己敬业。不知道当他们知道下面这些故事后,会作何感想。
唐国强在拍”借东风“时,寒冷的天气下,穿着单薄的道袍,光着脚丫子,直接就给拍感冒了。
一个人感冒算点啥!拍摄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时正是春节之前,零下三四度的条件下通宵拍,拍了几天几夜,直接把几百人给同时整感冒了。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用生命在拍戏的尽比比皆是!
陆树铭在涿州拍“关羽之死”一场戏时,零下39度的严寒,冻得连机器都运转不了,他却在雪地中足足跪了20多分钟!
关羽之死,仍是心中之痛,百感交集
演义里传闻浑身是但的赵云,身上却无一伤痕,然而饰演赵云的张山却是伤痕累累。在”单骑救主“时,因为从马上摔下来,当时便直接爬不起来了。
这些绝不仅仅是某个演员的个例。当年剧组的所有人,全部扎根剧组,即便在大年三十,还在剧组啃着冷馒头,研究如何拍戏。当时有位新加坡知名导演考察了剧组后,感慨的说到:”他们是真正的在为中华民族而拍戏!“
剧组人员合照:亲如一家
最后,我想说:演员最灵魂的区别也许不是演技,而是态度。
剧评
当然,《三国》也有它的缺陷,比如落后的特效,不够统一的造型风格,甚至被有些人称为是在图解三国。但不影响它作为一个奇迹,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
作为一部25年前拍摄的电视剧,它有瑕疵,也有遗憾。但是从幕后职员,到台前演员,都用他们的对职业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正如本文开头所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奉它为经典!
美术指导曹斌也曾说:”我们要做到20年以后,没有人敢拍三国。“这,就是经典所带来的文化自信。
小时候什么都不懂,一直觉得《三国》都是严肃的故事,所以根本提不起兴趣。现在回味时,反而别有一番滋味。
孔明骂王朗的桥段自不用说了,其实整部剧里都能匹配到各种网络段子的模板。最经典的当属摔杯为号,只是这成功率略感人,甚至还出现过一次乌龙摔。当时,计谋被拆穿的尴尬时刻,孙仲谋心里毫无波澜甚至还拿起了橘子……
被母亲发现了,这杯是干了还是摔了?
说起来,吴国不仅喜欢摔杯,还喜欢纵火。估计是吴国的那群纵火犯,将剧组经费都给烧没了,才导致吴国戏份这么少吧!
除此之外,回顾剧情时,总是能将人物匹配到各种网络热词。像是影帝刘备,坑爹的阿斗,基情四射的桃园三兄弟,爱装逼的华雄,更爱装逼的潘凤,装逼到自立FLAG的马谡……
结语
曾经有一种言论,中国的观众全是垃圾。真的是讽刺得哭笑不得,又扎心得无可奈何。作为观众,谁都不想看烂剧,是因为真的没别的可看。现在的剧组都怀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心浮气躁地去拍了一些博人眼球的雷剧,观众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没有垃圾观众,只有垃圾作品。不要求现在的剧组能做到《三国》主创那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要能带给我们一个真诚的作品,足矣!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音乐响起,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又重新涌上心头。彷佛突然告别了激烈的喧嚣,迎来了离别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