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经典探究性学习指导研究
李明珠
摘要: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即教师教学过程,应设置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借此对民族精神进行弘扬,通过优秀文化来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爱国精神得以良好塑造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及三观等逐渐形成。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古代经典文学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经典;探究性学习;指导
通过大量实践教学表明,古代经典的育人价值十分显著,并且古代经典中蕴含的内涵意义、情感素养、优秀品质等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从古代经典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对学生阅读兴趣进行有效培养,使得学生知识面得以有效拓宽,同时对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能够提供极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基于古代经典教学价值的充分发挥,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等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探究性角度来学习古代经典十分必要。
一、教师转变观念、正确指导探究学习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然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积极转变,明确古代经典的教育价值,进而在自身古代经典文学素养方面进行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学时,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地位,基于师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方式应用,确保把古代经典文学有效传递给学生,而在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时,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引发及学习积极性调动,促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古代经典[1]。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的古代经典作品有古诗词及文言文等多种题材,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等十分丰富且深厚,因此十分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在自身教学观念转变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时,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知识的讲授,同时还应该注重文化的渗透,基于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传递,帮助学生能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认知和理解,促使学生对古代经典进行自觉学习和自觉接受。
例如:《观沧海》是一种古代诗歌题材,其作为古代经典作品之一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深思的,并且由曹操写作的《观沧海》其内蕴含着曹操个性特征及情感因素等,能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曹操提供帮助。教学过程,教师应高度重视此类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从同等角度来看待古代经典及现代作品,同时深入挖掘古代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意义、文化等,如此才能为学生探究学习古代经典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教学过程,教师可与学生围绕这一古代经典进行共同分析和探讨,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让学生切实体会学习乐趣,同时借助开放式课堂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教学中,教师可和学生共同探讨《观沧海》中描绘了秋天的大海,但是在这一作品内,并没有悲秋感伤情调存在其中,反而是以沉雄健爽及气象壮阔等描绘了秋天大海,曹操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这首诗歌表达了曹操怎样的心情?借此引发师生互动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对曹操即将统一北方的澎拜心情进行体会。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曹操这一人物,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一古代经典,一览曹操风姿。
二、注意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悟内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就是诵读,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能让学生通过诵读向古代经典文学的意境中进入,借此使得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效激发,为学生和作者情感共鸣的产生提供帮助。在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古代经典时,必须要在方式方法方面加以注意,尤其是对于一些深情韵律较为丰富的古典诗文来说,在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情况下,能促使学生对其中的温情之美及意境之妙等进行深刻体会[2]。在初中语文教材内,所蕴含的诗词文赋数量较多,而正是这些数量较大的诗词文赋教学,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及文化水平等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教学过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诗词文赋,以学生认知规律等依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对古代经典进行诵读和背诵的过程,深切感悟并领会其中的寓意内容,进而把自身感悟及领会向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内化吸收。
例如:《论语》十二章中描绘的内容是以孔子及其弟子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方面经典论述为主,其内包含的精深哲理内容十分丰富。教师教学过程,可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导入新课:一些人说,如果我们中国人不认识、不了解孔子,那么这个人就不算有思想,如果认识、了解孔子,但却不知道孔子的《论语》,那么也这个人也不算有思想,从“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来看,其是《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为后世提供卓越贡献的形象概括,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孔子、走进《论语》,共同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方式及态度、修身、样性、做人等进行探讨。随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完成一次诵读后,教师可针对孔子及《论语》进行讲解,之后由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聆听,帮助学生结合教师讲解的孔子及《论语》等内容来初步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朗读、重复诵读,借此为学生探究、学习文本蕴意进行指导,为学生背诵及领悟内涵等提供帮助。
三、立足教材文本、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则是教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大量古代经典及现代优秀篇章等课文作品,而跨度几千年时间的古今作品中,存在大量且出自古人笔下的诗词文赋、小说等古代经典作品。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引用的古代经典作品、通常都是以不朽之作为主,是我国经典及优秀文化精髓的体现,并且其内蕴含的民族文化气息十分丰富且深厚,是民族文化光芒得以充分闪烁的重要载体[3]。对此,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古代经典时,应立足教材中具体篇章为出发点,进而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基于教材中具体篇章文化精神内涵的领略,为学生文化基础的奠定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向课外探究方面进行拓展和延伸,进而逐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例如:在学习《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过程中,为帮助学生对女娲这一形象及女娲情感进行深刻把握,通常会选择《女娲造人》和《风俗通》来对比阅读,借此引导学生对联想及想象历练加以体验,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及探究欲望得以有效激发。在对比阅读过程,不仅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能引导学生基于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的基础上、延伸到课外内容中,进而使得孤立的教材知识向广阔文化中融入,引导学生对传统的魅力加以体会。后续教学过程,为帮助学生对我国一些传统、经典著作进行继承和弘扬,让学生自然生出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感,使得学生探索学习传统经典著作的兴趣得以有效激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探究性角度来学习《西游记》这一古代经典著作,促使学生以往对西游记的表面认知进行深化,通过课外拓展及延伸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帮助学生的文学素养逐步形成。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古代经典,基于经典著作的有意识渗透,对学生人为素养提升及民族自豪感增强等能提供极大帮助,能使得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基于此,教师应注重自身文化素养及内涵的充实,基于古代经典中文化知识及蕴意的汲取,确保能出色的完成古代文化传承使命。
参考文献:
[1]刘艳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的途径漫谈[J].求知导刊,(44):40-41.
[2]王鑫.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创新[J].语文建设,(17):78-80.
[3]黄宝珍.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重要性探究[J].考试周刊,(05):37-38.
作者简介:李明珠,沣西新城语文教师,李娜初中语文工作坊核心成员,从事教育教学8年之久,在职期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成绩优异,并且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及优秀班主任称号。参加课题研究,获“十三五”课题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组一等奖,多次参加教师基本功大赛、课例展示等多项教育教学项目均斩获殊荣。
往期链接:
第期观“首届语文教育大会”有感
第期《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期八上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26期小台阶里的父亲形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