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真的有三国演义中

前言

诸葛亮剧照

一、诸葛亮的生平简介

诸葛亮是何许人也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的很清楚: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出身还是比较高贵的,祖先当过司隶校尉,父亲当过太山都丞,叔父当过豫章太守,自己和弟弟则跟着叔父去走马上任。

但是等到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辞官归隐了,他来到南阳隆中这个地方种田。

诸葛亮身长八尺(相当于现在的1.84米),容貌甚伟。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帅哥,长得相貌堂堂。

诸葛亮喜欢吟唱《梁父吟》,还常常自比于管仲和乐毅,但是当时除了崔州平和徐庶外,没有人看得起他。

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喜欢跟颍川石广元、徐庶以及汝南的孟公威等人游玩,那三位都才华横溢,很有本事,但是只有诸葛亮一个人赏识他们。诸葛亮常跟他们开玩笑:“依你们的能力,都可以去当刺史和郡守了。”那三位笑而不答,反而问诸葛亮想干嘛。后来,孟公威思念家乡,想要回到老家,诸葛亮对他说:“作为中国的士大夫,到处遨游就行了,何必非要回到家乡呢?”

对于《魏略》的这段记载,宋代的历史学家裴松之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不是陈群和司马懿所能比得上的。

左刘备,右诸葛亮(剧照)

二、三顾茅庐还是登门自荐?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前去拜访诸葛亮,想向他讨教天下大事,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振兴大汉。刘备多次前往,才得以见到诸葛亮,也就有了“三顾茅庐”的说法。

成语“三顾茅庐”不仅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爱才如命,还体现了诸葛亮是世外高人,是一个很有能力和本事的人,若不是刘玄德多次前往,他才不肯出山呢。

但是,学者们对此事历来多有争论。有人认为,“三顾茅庐”是假,“登门自荐”才是真。也就是说,刘备并没有主动找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找的刘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看看不同史料的记载吧。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的确是刘备主动找的诸葛亮,证据一: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段话,说明诸葛亮是徐庶向刘备引荐的,还说明刘备一开始并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让诸葛亮同徐庶一同见他。直到徐庶说出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不亲自前去,是绝对请不动他的。刘备这才前去拜访诸葛亮,多次才见到他。(注:古语“三往”,并非就是三次前往,而是多次前往,即二次以上。)

证据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是诸葛亮讨伐曹魏前,向刘禅陈的书。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的确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才肯追随刘备的。

诸葛亮剧照

可是据《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刘备来到荆州后,将军队驻扎在樊城。诸葛亮料定曹操将要讨伐刘表,而他知道刘表是个庸才,不会打仗,于是主动去见刘备。没想到刘备并没有把诸葛亮当回事,什么也不问他,而是拿起牦牛尾巴编织工艺品。诸葛亮看到刘备这般模样,当即质疑道:“刘将军,难道你的志气就是做这个吗?”

刘备这才恍然大悟,答道:“不是”,我编那个是为了排忧解闷。”随后,刘备就向诸葛亮询问计谋。

诸葛亮:“将军您觉得刘表和曹操想比,怎么样呢?”

刘备:“比不了。”

诸葛亮:“那你觉得你跟曹操想比,怎么样呢?”

刘备:“还是比不了。”

最后,诸葛亮给出了建议,那就是让刘表鼓励百姓自力更生,以此增强荆州的实力。刘备听到后,才觉得诸葛亮有谋略,于是待他如上宾。

显然,这种说法跟《三国志》完全不一样。裴松之在作注时,就不认同《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

刘备剧照

但是也有人认同,比如刘啸先生就认为,诸葛亮更需要刘备,很多人只看到了刘思贤若渴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诸葛亮思君若渴的一面。

关于这点,易中天先生就说:

“诸葛亮难道真算准了刘备会‘三顾茅庐’么?万一没有,或者只顾了一顾呢?诸葛亮就从此终老隆重了么?再说了,一个‘每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留在隆重做什么呢?”

因此,易中天先生认为,“三顾茅庐”和“登门自荐”都是事实,而且诸葛亮是先去见了刘备,不被重用。后来,刘备觉得诸葛亮并非常人,于是登门拜访。

若此事属实,有人就会说了,没想到诸葛亮也会主动拜访别人呀,他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清高和厉害嘛。因此就会肆意地“贬损”诸葛亮,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其实,不管是“登门自荐”还是“三顾茅庐”,诸葛亮都是一位人杰。前者说明了他懂得把握机会,而没有自以为是,仗着自己的才华,“卖关子”“耍威风”;后者则说明了诸葛亮的确是一位高人呀,人家刘玄德请了他多次,他才出山,的确让人敬佩!

三、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人的功劳吗?

诸葛亮剧照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刘备来到夏口后,曹操在后面追,形势十分告急。诸葛亮就主动请命,出使东吴,以求刘孙联盟,共击“曹贼”。而且,诸葛亮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孙权。最终,刘孙联军在赤壁,击退了声势浩大的曹军。

刘孙能够联盟,诸葛亮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孙刘联盟”的历史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刘备集团的有生力量,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如我文章所述,孙刘能够联盟,鲁肃、周权也是立下了大功的,而且最终的决定权是在孙权身上,若没有他的同意,孙刘联盟无疑是“空中楼”、“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即。

因此,诸葛亮在第一次孙刘联盟,所立的功是有限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但是,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诸葛亮就成了蜀国的一把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蜀国上下一切的事物都由他做主(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个时候,蜀汉和东吴能够结盟,诸葛亮就是功不可没了。

四、世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这个人,从晋朝开始,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膜拜,被奉为“名相”,是忠臣的典范。

陈寿: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了,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军事才能。说白了,诸葛亮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并不是个卓越的军事家。这样的评价,我认为还是比较中肯的。

贾诩:

“诸葛亮善治国。”

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马允刚:

“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结语: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并不是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全才,更不能化作巫师,登坛作法,借“东风”,也不是个卓越的军事家。他真正的才能,在于治国(据历史学家考证,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这是诸葛亮的功劳)。他真正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在于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思想和气节。为了完成先帝的遗业,他劳心劳力,无怨无悔,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精神和为人,令人动容!

文章参考《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