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开篇词是什么词牌,是施耐庵写的

到《红楼梦》成书的年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已经基本成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并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七十回本)、《西游记》、《红楼梦》,因此,这四部古典小说就被合称为“四大名著”。

此时,除了《水浒传》外,其他三大名著都有一首开篇词,尽管《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毛纶、毛宗岗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加上去的,但这首杨慎写的《临江仙》却广为流传。既然三大名著都有开篇词,为何《水浒传》就没有呢?

其实,《水浒传》也是有开篇词的,不仅有,而且是两首,一首词,一首曲。那么,《水浒传》的开篇词究竟是什么词、什么曲,所表达的主题内容又是什么呢?

金圣叹伪造贯华堂本,删掉了原著开篇词

首版“四大名著”所采用的版本是一门值得讨论的学问,就《水浒传》而言,就以流传了两百余年的贯华堂本为的本,总共七十回,前面有一个“楔子”。梁山大聚义后,有一段卢俊义“惊恶梦”的故事。

这个本子,是金圣叹的“腰斩本”,也就是斩去了后面投降招安破大辽、征方腊等故事。金圣叹腰斩之后,后面的故事单独成书,叫做“续第五才子书《征四寇》”,也单称《征四寇》。因为金圣叹自称这个本子是他少年时(十二岁)发现的一个古本,所以就叫做“贯华堂本”。

其实,金圣叹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古本,金本是在袁无涯一百二十回本的基础上腰斩而成的伪本。

判断贯华堂本的本是袁无涯一百二十回本,有两大依据。其一,“移阎婆事”。以容与堂本为古本的《水浒传》中,“阎婆事”在刘唐下书之后,正德年间,郭武定本则移到了刘唐下书之前。这个本子又为后来的袁无涯百二十回本采用,“贯华堂本”就是这样的结构,宋江先收了阎婆惜,然后才是刘唐从梁山下来,给宋江下书赠金。

其二,删去致语。所谓致语,就是书中的赞诗等衬托故事的描述,删去致语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袁无涯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基本上删掉了书中的赞诗赞词,金圣叹的贯华堂本便全部删去了致语,包括原著中的两首开篇词(曲)。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第一部以开篇词引领全书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没有开篇词,是以“则”划分故事段落的。原著总共二百四十则,每则一个故事。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原著,把两则合并为一回,这才变成了章回体小说。

《水浒传》肯定是有开篇词的,那么,这部第一本章回体小说的开篇词是什么呢?

《水浒传》开篇词是两首

现在能知道的最早的《水浒传》版本,是嘉靖五年的残卷,全本则是万历三十年左右刊印的“容与堂本”。我解读《水浒传》,就是依据这个本子的影印本。

嘉靖五年的本子已不见全貌,但从这个时期的知名文人以谩骂诅咒方式留下的评论看,恐怕就是七十回本,没有大聚义之后的故事。比如,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就说:“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同时代的很多儒者,都赞同田汝成之说,《水浒传》只有宋江造反,没有招安。招安是为皇帝贴金的,田汝成他们敢如此谩骂诅咒吗?其实,《水浒传》在“开篇引首”中就交代了全书的结构,只写到梁山大聚义就结束了,只有造反,没有招安。书中写道:

“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有诗为证:诗曰:   万姓熙熙化育中,三登之世乐无穷。岂知礼乐笙镛治,变作兵戈剑戟丛。   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细推治乱兴亡数,尽属阴阳造化功。”

因为删去了致语,又把“开篇引首”与“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合并在一起,称为“楔子”,金圣叹伪本中就没有这段事关《水浒传》结构主题的文字了。

而在“开篇引首”之前,容与堂本就以两首词曲作为开篇词,先揭示了《水浒传》的主题。这首词的词牌恰是《临江仙》,想必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就参照了《水浒传》,采用了相同词牌的词作为开篇词。

另一首是曲,或者叫乐府旧词也未尝不可,这首曲的曲牌是《南吕宫·玉娇枝》。玉娇枝是书中的一个人物,史进在少华山落草时,就曾救过玉娇枝的父亲王义,还因为玉娇枝被华州贺太守关押了起了。

那么,这一词一曲的开篇词为何要隐藏“玉娇枝”呢?施耐庵在开篇词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水浒传》“评议前王并后帝”

以容与堂本为据,《水浒传》的开篇词是这样写的: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临江仙》)

宋词其实也是从乐府曲中演变过了的,同一个词牌有很多变调,这首《临江仙》便是其中的一个变调。或者,因为版本讹误,漏掉一两个字,导致这首词成为《临江仙》的变调也未可知。其实,“临江仙”写的就是“水浒”。

原版本中,这首词后空了几个字,表示这是一首词,下面还有一首曲,这首曲是这样写的:

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施耐庵在这首曲子的最后,就交代了这是“曲度”,与前面的词不是一个词牌。因为过去的版本没有将这两首词曲分开,也没有标注词牌曲牌,很多读者便说《水浒传》的开篇词是“自由度”。

有意思的是,在正文故事中,施耐庵以词赞人赞物,都标注了词牌。比如,赞卢俊义时,书中就写道:“那人(卢俊义)生的如何?有《满庭芳》词为证”。这也是导致读者误认为其开篇词是“自由度”的原因之一。

《临江仙》这首词写得很隐涩,但却有一句话交代得十分清楚,那就是“评议前王并后帝”。《水浒传》针对的都是皇帝,这才是这部书的伟大之处,照应“开篇引首”结尾处的描述,施耐庵根本就没写投降招安的故事,全书都是皇帝造反,造皇帝的反这样深刻的主题。

那么,施耐庵究竟是以评议哪些帝王呢?那就要细细解读这一词一曲的内容了。这里,我先讲一讲“临江仙”。

江,是宋江的“江”,“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说的就是这个“江”。宋江是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魁首,上应天魁星,这就是《水浒传》中的“仙”。大仙们在梁山聚义,演绎“水边”的故事,岂不就是“临江仙”?

假如以《临江仙》变调来理解,这些“仙”都是妖魔化的仙,都是龙虎山伏魔大殿中逃出来的妖魔。“评议前王并后帝”,就是以梁山天罡地煞为皇帝的隐喻,评议的就是这些“临江仙”。

“玉娇枝”是贯穿全书的主角之一

“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这两句其实就交代了《水浒传》隐写的历史背景,其中的“吴钩”并不是说的吴王夫差的春秋时代,也不是写的战国故事,而是说的朱元璋。朱元璋是以“吴王”的身份,继承了韩宋政权,建立了大明王朝。韩宋皇帝是小明王韩林儿,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自称宋徽宗的八世孙,韩林儿自然就是九世孙。所以,施耐庵把端王(赵佶,宋徽宗)就叫做“九大王”。

这样写,其实就暗藏了“明承宋祚”的寓意,《水浒传》以北宋时期的宋江起义为文本故事,暗中隐藏明朝的靖难之役,其原因就在于此。“裁冰剪雪”中的“雪”,多次在书中出现,最早一次就是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见的那条雪花大蛇。这条大蛇,隐喻的就是洪武十年(年,农历丁巳年,属蛇)大雪节时节出生的朱允炆。朱允炆就是《南吕宫·玉娇枝》中的“玉娇枝”。

玉,是朱元璋之“璋”,璋,就是半圭。圭,是古代玉质祭祀礼器,乃国之祥瑞。所以,朱元璋字国瑞。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死时(洪武二十五年),他才十五岁。“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曾经推倒了半山亭,智真长老后来责成赵员外重修了半山亭。半山亭中,便隐藏了“半丁”,半丁指的是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古代以十七岁为全丁,也就是成人。

朱允炆继承皇位,因为太嫩,没经过战争的历练而急于削藩,便被久经战阵的叔叔燕王朱棣击败,失去了皇位。燕王朱棣,就是出现在龙虎山上的白额锦毛虎。锦毛虎是燕顺的绰号,燕顺与王英、郑天寿一道,就是是“燕王英武真天授”。“燕王英武”这四个字,就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梁山好汉卢俊义、皇甫端都是“重瞳”,燕王朱棣便是“龙颜天表,凤姿日章,重瞳隆准”的“太平天子”。

龙虎山上龙虎斗,“靖难之役”这就隐伏在书中了。

这个“玉”在《水浒传》中又把点化成“圭”,圭、龟谐音。所以,伏魔大殿中“遇洪而开”的石碣就由一个大石龟驮着。误走妖魔是因为“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的这次早朝,三月初三,就是玄武的诞辰,玄武便是有“龟”、“蛇”现形而成。

朱棣起兵靖难,以玄武显圣鼓舞士气,做了皇帝便自称玄武转世,在武当山大肆修建道观,其中就有“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这也是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一大来历。

书中的“龟”无处不在,此处简要说这几处以照应“开篇词”。真因为施耐庵写的是这样一段历史,所以,是“霎时新月下长川”。明朝刚刚建立,靖难之役发生在建文元年(年),距戊申猴年(年)只有三十一年的时间,所以是“新月”。

《临江仙》中的“脆柳”,《南吕宫·玉娇枝》中的“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说的都是明朝。这其中的寓意,咱们文章中再讲。

《水浒传》是有开篇词的,而且,引领全书主题,与书中故事完全对号。因而,必定是施耐庵的原笔原意。金圣叹删掉这两首开篇词(曲),那就完全抹掉了《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