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国演义看真实历史上的三国群雄

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自从秦始皇兼并天下,秦汉两朝都是统一的国家,而在东汉末年,西晋统一之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

曹操曾作诗描述这个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时,他又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因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韧不拔的刘备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有关周瑜,读过《三国演义》听过三国评书看过三国戏剧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周瑜是个气量狭窄的人,我们更多的人记住的是“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还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周瑜是一个非常忠诚而又英雄的人物,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可以说周瑜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周瑜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当时的吴中称周瑜为周郎,“郎”字本意是小伙子,而那时称某人为郎有赞美的意思,当时吴中地区的人把孙策称谓孙郎,周瑜称谓周郎。

后来苏轼的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也是流露出敬佩和欣赏,“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当时的周瑜,可谓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他怎么会去嫉妒别人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很大的,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到:“性度恢廓”,刘备评价周瑜为“器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所以把周瑜说成是气量狭窄的小人是冤枉的。

毫无疑问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而在这场战争中,周瑜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使曹操和刘备都不敢小看。

所以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和刘备都跑到孙权那儿去说周瑜的坏话,而刘备和曹操也都是非常欣赏周瑜的,但是因为利益所致不得不对立。

从周瑜就可以看出,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和文学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不相同,而这一特点,在三国这一段历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三国的历史非常短,如果从东汉末年,也就是汉灵帝驾崩算起一直到西晋统一也不过是九十年,作为传统的史书所正统纪年的魏时间是非常短的,所以魏亡之后到了晋代,对于三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载已经各不相同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着力塑造的。魏亡之后,对于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开始了。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应该就是空城计的故事了,在裴松之所做的《三国志》注解中,已经告诉大家,这不是真的,而是世人所编撰的。而“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些都是历史上没有根据的。

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诸葛亮所做出的贡献是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促成了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联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刘备死后治理蜀国,他治国的才能是非常杰出的,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如治国才能的,对此,陈寿做出了如下的评价:

但是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就成了神机妙算的一个形象,而刘备集团的其他大将,张飞、赵云、马超等人好像“傻乎乎”的,带兵打仗到地方就拿出“锦囊妙计”,这就显得把战争当儿戏了。

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关于历史中的人物,有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品读历史有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我们探究历史,需要把这些结合起来,不能片面地只看某一方面的言论。

关于三国,我又想起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还有宋人张升的词“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其实尽入渔樵闲话的又何止六朝兴废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