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简单介绍了赵云的生平以及对赵云的部分事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篇文章我要综合写一写赵云,彻底讲明白赵云的真实地位。
首先,我并不是云吹,也为了防止别人说我是云吹,我先给大家讲个道理。如果赵云真那么不堪,陈寿列传时为啥要把赵云与那四方将军共同列传呢。这又不是什么必须的任务,也不是必须的要求,如果赵云真的不行,直接不把他同四方将军列传不就得了,既然能列在一起,说明他们是一个维度的,只是在这个维度里有高下之分罢了。
而且那四位都是四方将军,赵云从来没有干到四方将军,却能同四人并列,这还不够证明赵云水平极高吗?要是赵云真不行,陈寿为啥一定要凑足五个人呢,陈寿也不是强迫症,不然东吴也该出个五人传记吧,因此说明在陈寿心里,至少这五个人虽有高下之分,但大致相等。
五人列传现在开始分析,赵云一开始同刘备共同作战的时候,是刘备骑兵部队队长,为刘备掌管骑兵的。在古代尤其三国,骑兵都是重要资源,能在一支军队中掌握骑兵,其实力和待遇都不会差,而且公孙瓒以骑兵起家,其手下骑兵堪称天下最骁锐,在公孙瓒的部队里还能掌握骑兵,赵云也很厉害了,可见赵云的形象跟三国演义基本一样,骑着白马带着骑兵作为精锐前锋往来冲突,而且骁勇过人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现在时间来到年,刘备来到袁绍这里,赵云也来到了这里正式追随刘备。赵云为刘备在这里秘密招募了几百人的军队。袁绍不知道,赵云可以在袁绍的眼皮底下招募几百人,成为一支秘密军队,可见赵云真是能文能武,胆大心细,富有谋略和谨慎。而发生过同类事的只有半个世纪后,年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前夕,司马家族暗养三千死士令当时所有人不知道,而赵云同样暗养军队,令他人不知,而从此来看,赵云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大于司马家族。因为袁绍不是个愚蠢的人,曹爽是真个完蛋的废物,没一点本事。司马家族瞒过曹爽不算啥,瞒过四州之主袁绍才叫本事。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而后来的长坂坡之战在上篇文章介绍过了,赵云得到了刘备亲自授予的第一个独创的官职,牙门将军,而战后张飞的待遇不如赵云高。
后来在攻取桂阳的过程中,不仅有大局观还洁身自好。而且同关张兄弟一样做了太守还来被刘备特任为执掌内事,控制孙夫人。不徇私情任用自己人,这都体现了赵云作为武将,骁勇之外的优点特质。
又独自领兵作战,率军队沿长江而上,成都被平定之后,被任命为翊军将军,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帅的官号,也是刘备独创给赵云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再加上后期赵云对刘备的诸多劝诫足以展示赵云的一身儒将风采以及开明的大局观。再加上汉水之战赵云力挽狂澜,几乎是曹仁和张辽的集合体,既像曹仁一样率领几十骑兵打败大军前锋,又像张辽一样率领远远少于对手的人马击败敌军主力,谋略与胆气尽显,这怎么看,赵云都不像是一个无能的人,那为什么赵云被如此贬低呢。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主要在以下三点。
第一,赵云大部分记录来自于裴松之补录的云别传,云别传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第二,赵云的官职一直不高,后期才封的侯
第三,关于赵云在三国志中的记录实在太少以上三点共同成为了赵云被黑的厉害的三座大山。
第一,云别传的记录是否真实。关于云别传的记录是否真实,我只能说部分网友实在是太无病呻吟了。因为你凭啥说不对呢,我说他是真的,因为他被补录在三国志最好的衍生作品《裴松之注解版的三国志》中,裴注版三国影响深远,久负盛名,为啥你们都觉得被注解的部分一定是假的呢,而且不怀疑别的,偏偏怀疑赵云这部分,这有点双标了吧。
而且三国志中,黄忠、乐进等等不少的武将记录都不是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有人写了云别传,不写个忠别传,进别传呢,或者周泰别传什么的。这跟为啥在9.11那年搞恐怖袭击不一样,9.11必须找一天动手。而这种为一个武将补录平生的事情,又不是必要的,难道必须要在找三国志中找一个人补录吗?因此,怀疑云别传的人,我觉得可以歇歇了。你们好好想想两个问题,第一为啥不是别人;第二为啥一定要为一个武将无病呻吟一番进行生平补录。
第二,为啥赵云的记录不多。关于这个我确实做过一番研究,首先陈寿写的三国志本身就是一部尊曹贬刘的作品,蜀书写的就不算太好,整个蜀国文臣武将的记录就不算多,赵云的记录不多也是合理的,至于为什么特别少。
我曾经也一直不知道,直到反复看了几遍汉水之战的各个记录,后世所有人对汉水之战的解读,基本都是认为赵云以远远少于魏军的数量打败曹操(注意是曹操本人)本人亲自统帅的魏军主力,甚至后世多有认为,汉水之战是汉中大战继夏侯渊死之后的又一转折点,此战迫使曹操仅在汉中与刘备交战两月就匆匆忙忙地撤出汉中。
来自于百度汉水之战来自于百度汉水之战说的太多了有点复杂,大家就认为赵云的汉水之战是张辽八百破孙权十万大军的翻版就对了,也许曹操刚刚嘲笑过被张辽八百人打败的统帅十万大军的孙权,转头自己也被赵云几千人打败。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要是孙权能一统天下成为皇帝,大家觉得张辽还能被写入历史吗?或者他那八百打十万的壮举还能被正史记载吗?赵云如此大破曹操,陈寿对赵云进行贬低也是正常的。
第三,关于赵云官职的问题。赵云在追随刘备时期的第一个官职,牙门将军。牙门将军是刘备独创给赵云的,也是刘备授予的第一个正经官职,关羽张飞的官职都是曹操给的,而且张飞只是中郎将。益州被平定后,赵云又被授予翊军将军,这也是独创的官号,而且仅从字面上来看就超酷的。而且在刘备称帝之前,他们哥五个的官职基本都是一会高一会低的。我做了篇报告如下。
字有点难看,大家将就一下由此可以看到,在刘备年称帝之前,赵云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不堪,马超一投降就是平西将军,黄忠斩夏侯渊是征西将军,此时两人官职都在关张之上,赵云虽然与关张平行都是杂号将军,但刘备独创如此帅气的官号,赵云也曾一度在关张之上。但是重要的是为何四方将军封完以后,赵云就此销声匿迹了呢。因为赵云触碰到了刘备的死穴,赵云劝解刘备不要伐吴,这就是死穴了,刘备一直想要亲征东吴,你跟君主唱反调,那这就是你的问题了,而且是在刘备盛怒之下,你劝刘备不要伐吴,怪不得老板把你雪藏。那在称帝之前赵云官职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我想先为大家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许褚和曹仁的故事,当时关羽被打败后,曹仁前往军营里拜见曹操,当时曹操还没有出来,曹仁看到许褚,就邀请他到里屋一起坐坐,许褚义正言辞的拒绝了曹仁,别人都劝他说,人家曹仁是重臣还是曹操的亲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呢。于是许褚说:正因为曹仁是征南重臣,掌握外军作战部队,我是内臣,掌握国家禁军,怎么能私下共处一室,有什么事在外面说明白就行。曹操听到此话后对许褚大加赞赏,封给了许褚一个中坚将军,虽然是个杂号将军,但也是许褚在曹操时代拿到的最高荣誉。
三国志魏书许褚传三国志魏书许褚传第二个故事是,张辽在合肥大战后被封为征东将军,而在合肥之战中几乎没有任何功劳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哪怕到了后来也没什么大功的乐进被封为四方将军中的右将军。大家知道,在合肥之战中,张辽是主角,李典是配角,乐进只是个龙套而已。乐进无论战功还是能力都不如张辽,但居然乐进位能在张辽之上。而且就算乐进立了什么功劳,那这份功劳能大的过张辽八百击破孙权十万人?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我只能得出一个解释,那就是张辽在合肥位高权重,战功赫赫,无人制衡,为了防止张辽一人独大,就封给乐进一个右将军用来平衡合肥地区的张辽势力,这样一来张辽虽然战功赫赫,能力超群,但是乐进官职比较大,这样合肥地区就平衡了。看到这,大家肯定觉得我在瞎说,但键盘侠们你们好好想想,除了这一点,你还能找到什么理由吗?乐进官职大于张辽,是张辽能力不行还是战功不行,除了平衡地方势力之外,我真的想不到任何理由了。
为什么跟大家说这两个故事,是因为赵云的奥秘就隐藏在其中。
我们来看第一个故事,都说赵云就是个保镖,但是赵云也经常在外统兵作战,独自收川,统兵汉水大战,是蜀汉阵营中唯一一个既能统帅外军(赵云在外军是翊军将军),又掌握禁军的将领(刘备特任赵云执掌内事)。这还不体现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吗?
看看许褚和曹仁的故事,以许褚的忠心,曹仁的身份,就算两人真的去一个屋里,曹操会怀疑他们吗?但即使如此,曹操依旧大赞赏许褚,很明显,老板都有一个戒心,如果你是老板,你是希望内外军队分明互相老死不相往来,还是希望内外军队相互有联系,甚至经常一块吃饭,这是很明显的事吧。
但是赵云作为唯一一个外军将领也统帅禁军的人物,就连关张兄弟都做不到这种程度。建兴元年刘禅登基后,赵云的职务是中护军兼征南将军和永昌亭侯,中护军这个职位十分重要,我们来同时期对比一下就好了,在曹魏只有司马家族极盛掌握大权的时候,司马师才是中护军,夏侯家族最后的希望夏侯玄的巅峰也就是中护军。中护军掌握中央禁军,非同小可,能单独掌握禁军的就很厉害了,而赵云同时掌握禁军和部分外军,这难道不是能力和信任的体现吗?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故事,一个能同时掌握禁军和外军作战部队的将领绝不是不受待见的人物,所以为什么四方将军没有赵云的份了,赵云在外军是备受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