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317/5252006.html

草船借箭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了,单从词语上就能明白,通过草船向别人借箭。尽管故事的大概经过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这其中却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去推敲。

比如诸葛亮用的是易燃的草船,为什么曹操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却让军队用普通的箭矢而不使用火箭呢?明明用火攻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带着这个疑惑让我一起看看前因后果吧!

01战斗开始前

话说赤壁之战时,由孙刘军团组成的联军抵抗南下的曹操,两边最有才华的谋士非属吴军的周瑜以及蜀军的诸葛亮了。诸葛亮才华横溢,提出了许多高超的谋略。周瑜的心胸狭隘,为此十分的妒忌比他更有才华的诸葛亮。

于是有一天,在议论军事策略的时候,周瑜准备故意刁难诸葛亮。周瑜向诸葛亮问道:“和曹操的军队在水上交战用什么武器最好呢?”诸葛亮答到:“用弓箭最好”。

周瑜便道:“如先生所言,可是现在军中十分的缺少弓箭,所以希望先生负责赶造十万弓箭,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诸葛亮道:“无妨,都督发话,三日便可,若是未完成在下甘愿受罚。”周瑜大喜,让诸葛亮当场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很好奇,于是让鲁肃去看看诸葛亮究竟如何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的弓箭。诸葛亮在见到鲁肃后说道:“要造十万的弓箭你得帮我。”鲁肃说:“你自己找的,要我怎么呢?”。

于是诸葛亮说:“我要二十条船,每艘船需要三十的军士,船用青布包起来,两边都用大草靶排满,我有妙计。但是不能让都督知道了,这样计划就实行不了了”。鲁肃同意了,向周瑜报告了诸葛亮准备了一些弓箭的材料,闭口不提关于船的事情。

接下来,鲁肃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准备了船只和军士,等待诸葛亮的指示。但是到了第二天,却仍然没有任何的动静。一直到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他的船里。

鲁肃问道:“叫我过来有什么事吗?”诸葛亮说道:“让你和我一起去取箭。”鲁肃疑惑道:“哪里取箭?”,诸葛亮微微一笑说:“去了不就知道了。”,然后诸葛亮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向曹操的方向开去。

02借箭

现在是第三天的凌晨,浩浩荡荡的江面飘散着沉重的迷雾,水面上也是黑呼呼的。大概到了五更的时候,诸葛亮的船只接近曹操的水寨了。

这时诸葛亮开始让士兵们把船只头朝西尾朝东的摆开来,将船队横在曹操的水寨面前。然后再让士兵旗鼓呐喊,制造大军进攻的浩大声势。

鲁肃一看这样,吓了脸色都变了。只见诸葛亮淡定的说道:“我料到曹操在这种晨雾弥漫的夜里绝不会贸然进攻,等到雾散去之后,我们再离去便可。”

曹操知道了江上发生的事情后,对属下说道:“现在的雾非常的大,恐怕会有埋伏,不要轻举妄动,叫弓箭手向他们射箭就好”。为了稳妥起见曹操又从军中调遣了六千的弓箭手到水寨支援。

就这样一万多的弓箭手向江面射箭,满天的箭雨射在了诸葛亮的草船上。诸葛亮又指挥士兵把船掉头,船头向着东边,船尾向着西边。并且更大声的旗鼓呐喊,逼进曹军让更多的箭射到船身上。

待到雾散开的时候,诸葛亮准备返回了,船的两边已经是密密麻麻的箭了。诸葛亮在离去时让士兵们高声“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个时候曹操才发现自己已经中记了,可是诸葛亮他顺水而行,已经驶出二十几里,追上更是不可能了。

待到诸葛亮回到军中,周瑜派了五百多人来拿箭,每条船都有几千支箭,二十条船加在一起有十几万支。鲁肃告诉周瑜的事情经过,感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03不用火箭的原因

读到这里想必大家对于曹操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没有十足的把握的事情是不会轻易去做的。要说整个借箭前后最令了信服的不是诸葛亮的机划有多新奇而是有多巧和妙。天时地利人和,算人算天算地,缺一不可。

假如不是大雾和五更的时间,那么曹操将不会有担心和顾虑,等待诸葛亮的将是火箭。这就要说一下古代的火箭了。

古时候的火箭,为了让箭射出去还有火在燃烧一般火箭的头都是由易燃的和油混在一起,这样火箭就会变得沉重。所以说在情况不明的时候使用,万一遭遇大风天气,火箭不慎落入军营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且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诸葛亮在船上装上易燃易爆的东西作为埋伏的话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要知道当时的曹操军队只是刚刚训练的水师,水军的主要组成的还是北方的士兵将领且不说经验不足的问题,水性也不是非常好,如果贸然进攻或者用火攻的话,在能见度这么低的情况下,会暴露自身的准确位置,被埋伏后,一旦爆发混乱是难以处理的,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就是曹操本身也是对水上作战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可以说草船借箭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但算好了进更算好了退,撤退时的谢谢曹老板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结语:

仅凭故事情节就可以发现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虚构的。而本来的历史并没有这些。借草船的也是孙权。不过当我们读的没有违和感时,正好反映了罗贯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在故事情节构思的巧妙上也让人十分的佩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