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目录:
周一至三:西方文艺|一种文化的演进
周四五:中国文艺|屈原与楚辞
周六:当代文艺话题、影视小说IP等分析或编辑小记
周日:原创IP连载《猫星》
公号运营编辑|铁锤青猫
日签编辑|王大鹅、喵小憨
图源|电视剧《大秦赋》
本文字,阅读约5分钟
“楚辞”两种含义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两大源头。
“楚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文学体裁,二是特指以屈原创作的《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总集。
作为文学体裁的“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这个17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楚辞》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
《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