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毛宗岗的灵魂批注

历史上有写书出名的,也有给书做批注出名的——金圣叹之于《水浒传》,脂砚斋之于《红楼梦》,李卓吾之于《西游记》,毛宗岗之于《三国演义》。啧啧,前两个名字是真好听,一般人取不出来。为什么他们那么出名?因为,他们的批注,让很多没有深入研读四大名著的人恍然大悟,还为他们的连珠妙语拍案叫绝。甚至,不少人喜读批注胜于原著。最近带徒弟们练字又读书,发现他们给《三国》做批注,还真是天上的小白云——想飘哪儿就飘哪儿。所以有必要再次普及一下批注的相关知识。本来想省个事儿,上网搜点东东给他们看下。天哪,这都是些什么?上面的批注,不就是把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答案搬过来嘛!我承认,在教徒弟们考试的时候,我也这么搞。但总觉得有点别扭。毕竟,什么样的印刷,才写得下这么多字。这个名著批注的指导倒是好了一些。有目的的批注,对语文学习的效果那是相当明显,比随意批注高明几许。不过,这种批注,却多了语文的工具性,少了语文的灵魂。也可能,不会让学生对名著产生什么好感——这一耽误,也许就是几年、几十年。批注,讲究“意”随文生,有感而发,想写啥写啥,读得痛快,写得畅快。上述的四大名著批注就属于此类。为了考试而练习批注,追求功利讲究应试;为了阅读乐趣而批注,在书中释放自己的“灵魂”——哪怕批注错了,我们也应珍惜这美丽的错误。下面,不用专业术语,图文结合介绍下毛宗岗的“灵魂”批注大法。古人也有不会认的字,那时候还没有汉语拼音,所以这样批注。这个,是我自己“发明”的。都说读一本书,就是和一位哲人交谈。当沉浸到书中不能自拔,走火入魔之时,是可以和书中的人物对话的。请看“孔明三气周公瑾”里的批注。由文章内容想到自己学过的其他诗文,知识迁移,活学活用,了不得。无论哪种感受,真实的就好,哪怕寥寥几字,也是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句简单的感受。这是对文中人物的直观感受。这是毛宗岗看了很多曹操的事例,独到的见解。无论是遣词、造句、结构等,看得出来即可批注。这是叙述中的“忙中偷闲”,就像哪怕是激战电影,也要有点平静的画面,不然大家都审美疲劳了。这是看透了作者的叙述手法——要写主角的高大形象,却用旁人来突出。自古以来,“红花”都需要“绿叶”的陪衬。这是作者对于文章细节的思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嘿嘿,一个歇后语来了:张飞穿针——看书,要“保住自己的脑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然,看到书中不好的东西就变成了坏人,那还得了。比如吕布怼曹操的这句话,虽然粗鲁至极,但想到曹操的所作所为,此言不无道理。毛宗岗并没因吕布“三姓”,而否定他的话。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毛宗岗看得很透。刘备三让徐州,心中有没有算盘?疑问,批注下来,也是珍贵的思考。你喜欢哪种批注?哈哈,如果你说身不由己,我建议: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批注,灵活处理。以上为我自己的思考和分类,专业点的,可以参考下文。如果看得懂就看一下。哈哈!

1.基础性批注:即对于文章中基础性知识的圈点勾画,比如划出需要注意的注音、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以及读后的内容概括。达到预习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

2.感受式批注:即记下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或者收集相关资料得来的收获。这种感受式的批注能帮助阅读者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3.点评式批注:即对文章内容或语言等各个角度写出自己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是个性化阅读的独特之处。

4.联想式批注:即写下由文章而联想到的文外知识。一首诗、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让阅读者能够由此及彼的将知识迁移、拓展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5.方法式批注: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批注方法,在对知识的规范性解答方面有很好的训练效果。指学生可以很敏感的发现文本中存在的语文方法,准确判断后赏析这一方法运用的效果。

6.赏析式批注: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类文字。主要用于批注文学作品。

7.疑问式批注:即写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

8.补充式批注:对于文章中有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充。

9.仿写式批注:在一些好句旁边仿写一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批注,非一朝一夕就能学成。需要真正走进书里,精心思考,付诸行动,勤加练习。当洋洋洒洒的批注在书上熠熠生辉,当阅读后的豁然开朗让自己神清气爽,恭喜,你修炼成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