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剑,正气凛然,以一敌众,大获全胜

北京中科忽悠 http://m.39.net/news/a_6010350.html

主题:细读诸葛亮舌战群儒

时间:.12.08日早

这是《三国演义》的第43回。回目叫做: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咱们今天只说前半部分:舌战群儒。

我大概数了一下。和诸葛亮进行辩论的有七八位左右。而且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主动挑战,诸葛亮则是迎战。所以到了后来结束的时候,黄盖挺身而出,说: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

中国古代是很重视礼节和礼貌的,在这个场合诸葛亮属于外来是客。人家从大老远跑到你们这里来做客,结果到了你们家里,你们八九个人围着人家瞎哔哔,而且还是主动进攻。无论怎么说,都是东吴失礼在先。

黄盖同时还责难这些群儒,他说:曹操大军临近,你们不思退敌之策,反而在这里斗口...

——这一下子就把群儒展开这场辩论的必要性,给否定了。按照黄盖的这个说法,即便群儒是在辩论当中获胜,那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更何况群儒还是输了。

黄盖对诸葛亮说话就客气多了。他说:你为什么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

黄盖的意思是你既然有智谋,把话直接对我们领导说就可以了(只有我们主公才有资格听你说话)。用不着和他们辩论(他们没资格听)

咱们打个比方说你去某个公司去谈生意,你只要把他们的老大搞定就行了,没必要和他手下的业务员叨叨闲话。

诸葛亮的回答是: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尔。

第一句话是说在座的各位都不明事理。第二句话他们主动轮番向我发难。

第三句话是:不容不答尔。——他们是主动发起进攻,我只是正当防卫。这一下子就把责任撇清了。

然后咱们正式说说这场辩论:

我想提前说一下。所谓辩论:有的辩论是针对人,有的辩论是针对事,有的辩论则是针对目的。——这三点只要攻其一点就有可能获得胜利。

1.在这场辩论当中首先出场的就是张昭。他采用的方法就是针对人。

群臣都是主张投降的,但是张昭没有把这个话题转到投降上,也没有分析曹操多么强大,而是直接对诸葛亮这个人的本身进行了攻击。

他首先拿出一个话头。他问诸葛亮:你经常把自己比喻成古代的管仲和乐毅,真的有这种事吗?

这个确实是事实,诸葛亮也不能否定。诸葛亮只能承认。

然后张昭就说:想当年刘备没有得到先生你的时候,他还能够纵横寰宇,割据城池,得了你之后,各种败仗,到处逃跑。刘备得了你还不如不得你呢,你就是个扫把星——只要把诸葛亮这个人给否定掉。那么诸葛亮说别的话都没有人相信了。

诸葛亮针对他的这个说法充分的证明了自己。

首先,他用治病打比方。有的人身体特别弱不能一上来就用猛药,只能慢慢的调理,然后才能把病治好。刘备的实力这么弱,就应该好好的调养。

然后诸葛亮把刘备遭到败仗的这个理由充分的说了起来,首先本身兵将就少,而且刘琮又投降了,这都属于客观因素。并且在这么不利的条件之下,还依然能够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就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并且他还用韩信的事迹来举例。说,想当年刘邦和项羽打仗,败了很多次,最后终于成功,这就是韩信的谋略。韩信这么了不起,但是他也没有每次都打胜仗啊。

最后他说做大事需要有主谋的人,而不是只凭口舌辩论的人,这几句明显是回敬张昭的进攻,指责他说你就会玩嘴皮子。

2.第二个出场的是虞翻。他针对的则是事件和人。一开始他说的事就是曹操兵屯百万将列千员,这种势力比较庞大。

诸葛亮给他的回复说,曹操手下人虽然多,但都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个时候虞翻没有接着曹操兵多将广这个问题论述下去。反而是把话题引到了惧怕不惧怕这个问题上。这个我觉得他自己明显是跑偏了。

在他看来,刘备打了败仗又向东吴求救明显丢面子啊。他说你向我们求救,还敢说自己不惧怕?这明显是打肿脸充胖子啊。

诸葛亮则是很聪明的把话题顺便就引到了惧怕和不惧怕的问题上。

诸葛亮说,我们这么少的人都敢和曹操作对。你们江东兵精粮足还想投降?要是按照这个标准的话。那刘备的胆子绝对是比你们大……

其实说到实力悬殊的问题上,诸葛亮是很难反驳的,假如虞翻他一直围绕这个问题来论述,比如说比较双方的兵力武器粮草等等问题,或许就能辩赢,但他偏偏傻乎乎的开始搞什么惧怕不惧怕这种纯粹“战斗意志”这方面的问题。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还说我不惧怕泰森呢——但有个毛用啊!

3.下一个出场的是步骘。他是把话题引到了诸葛亮的人品上。说诸葛亮是要效仿苏秦张仪。

因为咱们中国古代比较重视实干家。而不重视这些只会鼓唇弄舌之辈。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期有名的辩论家。按现在讲话就是大忽悠。这属于在人品上贬低诸葛亮。

其实同时这里还包含了一个目的性的问题。什么叫做目的性呢?那就是说,苏秦张仪到别的国家去游说,主要就是搬弄是非挑拨关系。在江东众人眼中,诸葛亮这次的来意就是故意要挑拨东吴和曹操作战。其实事实也就是这么回事,诸葛亮确实是来挑拨的。

(大家请看上一回诸葛亮原话: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

但是诸葛亮不能直白的承认自己的目的性,反而是立刻把苏秦和张仪树立成了正面典型。这属于明显的偷换概念。

他说你们觉得苏秦张仪只不过是耍嘴皮子的。但在我看来他们是真豪杰。因为他们出入各个国家如入无人之境。胆子大得很,比你们这群胆小鬼强多了。——反而在胆量问题上把对方怼了。

这一局诸葛亮赢了但赢的不是那么光彩,呵呵。

4.下面一个出场的是薛综。他是在曹操的身份上找论点:

诸葛亮说曹操是汉贼,薛说不是。薛综说看来汉朝快完了。现在曹操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这就是要改朝换代的这么个意思。他把曹操看成下一个朝代的君主这么一个身份。

薛综是从势力上提出问题,但诸葛亮偏偏从立场问题上消灭了他。这也属于偷换概念。

因为他从“打赢打不赢”直接就转变成了“应不应该投降”。

在诸葛亮的口中,曹操的实力大小已经不在考虑之内了。只看你的立场是什么——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也是原则性问题。

讨论问题一旦涉及到政治正确,那么对方就很难反驳了。

比如说有一个人过来说美国比中国强大。你要是想骂他,你立刻就可以说:你不是中国人,你是什么种?无论怎么骂他你都是对的,因为你的政治正确。对方根本就没有办法反驳。——即便美国确实比中国强大,他也没法反驳。

诸葛亮骂他的话也很简单。说你是无君无父之人,不足与语,请勿复言。——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你这个人呐缺爸爸。你没资格和我聊天儿。你住口!

用政治正确的话把对方直接来了一个降维打击。把这个人的身份直接就给打下去了。

这一场诸葛亮赢的也不那么光彩,但确实是赢了。因为在我国古代,名不正则言不顺,政治正确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不顾局势直接搞政治正确。

这个话题也可以引申到明朝末年和女真的关系上。

其实在当时那个情景之下跟东北的后金议和才是上策。完全可以暂时议和,缓兵之计稳定住东北,然后慢慢的再搞定。

但是朝廷中的很多文人辩士高举政治正确的大旗,坚决反对议和。谁提出议和谁就是秦桧!谁就是汉奸!谁就是国贼!根本不容辩驳!——这就很CD了。

5.下一个出场的是陆绩。他的论点是两个人的身份。他说曹操虽然是奸臣但也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刘备虽然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却没有什么证据。他是从两个人的身份进行了对比。说曹操的出身高贵,刘备的出身低贱,只是一个织席子卖草鞋的。

诸葛亮是针对他的两个论点分别进行了反击。

首先,曹操既然祖宗是汉朝的臣子,那么曹操现在对朝廷不忠。不但他是朝廷的奸臣,而且他也是他祖宗的不肖子孙。不但背叛了朝廷,而且还背叛了祖宗,他是双重的这么一个奸贼。

而且,这个刘备的身份是经过汉献帝查族谱得到皇上亲口认证的,所以这个皇叔不是冒牌儿货。

他首先确认了两个人的身份。曹操确定是奸贼,而且还是双重奸贼,刘备的身份确实得到过实名认证,货真价实的皇叔。

先确定了身份之后。他再针对具体身份来反驳。举出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汉高祖当年只不过是一个亭长,而最后还能当皇帝。卖草鞋又有什么丢人的呢?这就为刘备挽回了面子。

6.下一个出场的是严畯。他针对的是诸葛亮本身的学问。所以他问:诸葛亮你研究过什么书?

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学者。他意思就是问问诸葛亮,平时你都研究什么书?如果说诸葛亮确实研究某一部书的话,他会用书里面的各种知识来考诸葛亮,他没准从哪个书里面找出什么难题来责难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根本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其实他问的这个问题如果继续往下延伸的话,那么就纯粹只能说是学术问题了,而不是面对当前的形势问题。当前的形势就是曹操要打过来,投降还是不投降。这是应该研究的事情,但是他把话题直接引到了读书上,他问问诸葛亮,平时你研究什么书写什么论文?这个话题就比较无聊了。

你读书读的再好,对于治理国家提不出什么有效的建议来,那也只是书呆子。所以说诸葛亮根本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诸葛亮举出历史上这么多名人,说这些人都有匡扶宇宙之才,也没听说他们专门研究什么书啊。

所以说,这个学问家或者文学家或者思想家,不能够代替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在当时这个场合里头,需要的就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不需要学者。

7.下一个出场的是程秉。他依然是在学问这个问题上进行纠缠,他说诸葛亮光好说大话,不一定有什么真正的学问。

如果拼具体学问,或者背诵文章来,那样会陷入辩论的泥潭。

所以诸葛亮没有在学问的问题上和他进行纠缠,诸葛亮直接说的是人品的问题。

同样是读书人,也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就是忠君爱国的。小人就是只是咬文嚼字的。

诸葛亮的论点是:学问的大小不是问题,主要是人品问题。作为读书人,有掌握知识多的,有掌握知识少的。但是如果人品不行的话,那么学问再多也没有用。咱们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德的。有句话叫德才兼备。但是德在才之前。一个人如果没有品德那么他的学问越多,反而会造成更多的危害。就像我们现在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一样,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来为自己谋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坑害老百姓。

中国古代也有非常多的奸臣,他们都是财高八斗的。但他们的知识越多,反而越成为了他们作恶的武器。有句话:流氓不可怕,怕的是流氓有文化。

从这段对话来看,诸葛亮明显是胜在格局上。

8.“舌战群儒”的这个话题到这里就算差不多了告一段落。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他们的辩论呐好像也没怎么说到点儿上......

按说当时他们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该不该投降曹操。但是他们好像也都不太愿意把这个事情拿到明面儿上去说。

我想了想,理由大概是两个:

第一个呢,就是说这个东吴投降不投降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东吴的群臣和孙权他们自己的内部人去进行商量和讨论。而这个话题不用拿到诸葛亮这个外人面前进行讨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东吴的这些文臣他们能够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个诸葛亮大老远的跑到江东来,其实就是为了挑动东吴和曹操之间进行对抗。他们非常了解诸葛亮来的目的性。所以说他们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把诸葛亮羞辱一番,把刘备羞辱一番,争取在辩论当中获胜,把他赶跑了算拉倒。

附:

1.

有朋友问我孙权和群臣的意见是否统一,我回答:

孙权和群儒还是相当有分歧的,而且这个分歧还不小。在这一点上,鲁肃说的最靠谱。

鲁肃说的原话是:众人皆可降曹操,只有将军你不可降曹操。

孙权问:你为什么这样说?

鲁肃回答:如果是我们投降曹操,我们还可以当州官,当郡官。当省长,当市长。将军你降了曹操。那你的归宿是什么?

请你参照一下荆州。刘琮率领荆州的群臣投降曹操之后。刘琮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什么待遇?刘琮本人是什么待遇?

所以鲁肃的结论是: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

2.

还有个小问题,那就是在书里面,江东的大臣分为两种倾向,“文要降武要战”。

既然前面鲁肃已经说过了,只有孙权不可以投降,而其他大臣都可以投降。那么武将投降之后也可以继续当将军啊,为什么还要拼死抵抗呢?

这个问题乍一看上去好像是武将都是好战分子而文官则胆小怕事。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江东的基业都是武将们拼死拼活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而文官只是坐享其成。所以对于江东的基业,武将们是真真切切流过血的,自然感情特别深厚。而文官纯粹是“仔卖爷田不心疼”。

对武将们来说打江山难。可是对文官们来说卖国可是容易的很呀!

咱们当年的革命先烈把大好河山打下来难,但是在如今文化侵略的阵地上,摇旗呐喊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是多的很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