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www.zkyyhhyy.net/index.html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终分三国。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段乱世当中,涌现出不少文臣武将。在带有虚构成分的《三国演义》当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估计上千;在作为正史的《三国志》中,记载的人物也有数百。就籍贯而言,三国时期的人物,以中原居多。而当时的胶东半岛地处海隅,不是经济文化核心区域,因此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登上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本文就根据史料的记载,简要盘点一下《三国志》中的“胶东人”。在这里首先明确一下“胶东”的概念。在东汉时期,胶莱河以东的主体区域是东莱郡,此外,北海郡也管辖一部分。当时,西汉时期的胶东国已经废除,剩下一个胶东县(即墨故城,现在的平度境内),属于北海郡管辖。本文所说的“胶东人”,包括当时的东莱郡人,以及可以明确的北海郡胶东县人。就地理位置而言,胶东半岛属于三国当中魏国的地盘。因此,《三国志魏书》中就可以找到胶东人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基。(招远西曲城村,图片作者曹景廣)王基属于在三国时期登场较晚的人物,志载:“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东汉时期的东莱郡曲成县城,就位于现在的招远市蚕庄镇西曲城村附近。王基从小孤苦,在此长大,虽然很早就有名声,但多次婉拒征召。一直到魏明帝时期才入朝为官。他此后的事迹,与司马懿父子交集较多,长期在江淮一带任职,曾为荆州刺史,是魏国后期的重臣。(龙口市的羊沟营村现在还有太史姓)胶东虽然属于魏国辖区,但在东汉末年,不少人物南下,因此在吴书当中,也有胶东人物的记载。最有名的,莫过于东莱太史慈。(《三国志》中关于太史慈籍贯的记载)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现在黄县境内仍有太史姓)。他早年在郡内任职,后来因得罪上峰,一度在辽东避乱。回到胶东之后,帮助孔融解北海之围,名声大噪。后因同郡老乡刘繇任扬州刺史,他南下投奔。恰逢孙策击走刘繇,太史慈归于孙策,成为东吴前期的名将。他的儿子太史享也在东吴为官。(龙口市羊沟营村志)刚才提及的刘繇,严格说应该算是东汉末年人,不过《三国志》中也把他收录在内。刘繇是东莱郡牟平(后来的福山县一带)人,也是一位从胶东半岛走出的人物。他的家系,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齐王一支的牟平侯。刘繇作为汉室宗亲,仕途相对比较顺利,在东汉末年成为扬州刺史。倘若不是孙策的崛起,刘繇或许会成为荆州刘表一样的地方割据势力,但生不逢时,刘繇被孙策击败,让出江东,不久后去世。不过,他的儿子刘基后来到时也在东吴任职。除了刘繇之外,他的兄长刘岱(也是东莱牟平人)也算是三国时的一位胶东人物。在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当中,刘岱就以兖州刺史的身份登场。而当时的曹操,还只是一个校尉。但到了后来,刘岱就变成了汉相曹操的下属。刘岱去世较早,事迹在《三国志》中记载很简略,《三国演义》当中有一些戏份。魏国和吴国都有胶东人物,只有蜀国因为距离比较远,以荆州和益州人士为主,没有见到相关记载。上述的刘繇(刘岱)、太史慈和王基,都在《三国志》中有单独传记,算是比较大的人物。而还有一部分小人物,只在书上有寥寥几笔。比如《何夔传》中提到的长广县(古城在莱西)人管承,他有数千人马,形同割据,曹操曾专门派人前来讨伐。与他同时出现的还有东牟人王营及牟平人“从钱”,都是一笔带过。此外,在《王脩传》还提到的“胶东人”公沙卢(胶东县,在今平度境内),也是地方豪强,后来被王脩杀掉。这些小人物放在天下的范围内,自然不能与曹、刘、孙相提并论,但如果只在胶东范围内看,也算是一度“叱咤风云”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