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有其事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段故事只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和想象。不过,三国时期却有一个类似的故事,罗贯中应该也是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创作出了《草船借箭》,只不过,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孙权。一、濡须对垒“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濡须对垒,这就是那个故事原型发生的大背景。曹操攻东吴的濡须,孙权亲上前线率军与曹操对垒,曹操看到孙权军队进退齐整,训练有素,因此对交战能否得胜没有把握,两军最终也没有发生大的冲突,相拒了一个月后,各自退去。二、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也是曹操的名言了,而这句话,正是曹操在濡须和孙权对垒时发出的感叹。《吴历》载: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草船借箭”的原型还是在这次对垒期间,《魏略》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看完这段,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是的,这本是孙权面对曹操的威胁准备顺利逃跑时做出的一个应急对策。罗贯中看后略加加工,挪到诸葛亮身上,于是有名的《草船借箭》就诞生了。四、孙权、曹操如需对垒的结局大约一个月过去后,孙权见曹操也不出主动出击,自己前去挑战时曹操的反应也不积极,因此也看透了曹操不想决战,再这样耗下去也没啥意思,于是就给曹操写了封信——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本文系百家号“书海演史”独家发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到其它任何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