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兄弟姐妹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
都说,血浓于水,家丑不可外扬!
都说,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现实生活中,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亲情之间在残酷的现实中逐渐变了味,是陌生、是妒忌、是嘲笑、是蔑视等,这其中有社会发展带来的唯物感,还有固有的不可改变传统且固执的自身原因,以至于形成了“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句子,而这话验证在一个家庭上,不仅是有损社会的道德观,更是现实中的一种莫大悲哀!
居里夫人曾说过:“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然而,一个家庭过成了勾心斗角,犹如联合国样的乱七八糟,这也算是一个奇迹,若有吉尼斯纪录可申请,估计也非此莫谁!
在河南农村的一个家庭,他们各自出生在50、60年代,老大、老二、老三···老七,没错,兄弟姐妹7个,在那个年代出生,风餐露宿,食不裹腹是常有的事,就这样他们在艰难的时代成长着,在岁月的催促下,家中的三女士逐渐出嫁,自此犹如上海滩一样的风云故事便正式上演!
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打工是受限制的,不过老四还比较幸运,在90年代初期走到了南方闯世界,剩下的三兄弟在家务农种田,那时候的种田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有的工序几乎都要靠双手。
春天,拔草、打药,天旱了要浇水等:废寝忘食。
夏天,割麦、打场、晒麦、脱粒、灌麦、碾场等:披星戴月。
秋季,掰玉米、拉玉米、晒玉米、犁地、播种等:汗流浃背。
这一切的忙碌全靠两只手完成,在农忙时候,早起时候天还是一片漆黑,所谓的吃喝拉撒几乎都要在田间完成,到了晚上,月夜色很深很亮时,你不难发现田间的说话声或机器的轰鸣声。
因为家庭的内乱影响,老大与其它的兄弟姐妹因为琐碎早已与其它兄弟姐妹闹掰,而在种地上是这几个兄弟在一起,说的是在一起干活,因为与老大家不说话,老四在南方打工,家中的地由父母干,并养活着老四的小孩,其实,真正的劳动力就是老二和老三家,因为地多,事多,往往是农忙的最早,结束的最晚。
那时候,在家务农的两个兄弟家中分别有2个小孩,虽然说有农田可以有粮食吃,但是交了公粮后,每年还要用玉米面等粗粮搭配吃,春天是青黄不接的罐头,往往还需要挖野菜吃。
因为老二家是两个女孩,老三家是两个男孩,因此小着时候总是到爷爷奶奶那里吃东西,在很久之后,老二家指责父母偏心,老三家心里怨气,说道吃爷爷奶奶的东西不是应该的,而老四家的孩子天天被其父母养活,说道偏心,这找谁说理。
因为固有的穷,所以造成了凡事上的计较,哪怕是兄弟之间谁多了一斤量,谁吃了谁一顿饭,都要跟耿于怀很久很久,以至于面和心不和,故意拆台的事情屡见不鲜。
一次,老三的孩子到了结婚年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依然单身,老三家的妹妹准备给老三的儿子介绍一个,老四知道后,给其说说转介绍给了他外甥,后来老三知道后自然非常生气。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事件,有很多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为什么兄弟姐妹7个,闹的不团结呢?
据村里人讲,兄弟几个比较实在,每个人都缺乏主见,加上父母不懂得教育,个人自私性强,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好多次,做父母的只要觉得哪个兄弟姐妹对自己不好,就在村上骂谁,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他没有骂过老四,为何,老四年轻时候就到南方打工,十余年的经历比较会来事,也比较大方,当然,这种大方是对外人,因为那几个兄弟都比较穷,所以也不走动,就算是春节时候几乎也是不来往,最多的是路上遇到了打个招呼。
因为老四家条件不错,那些姐妹在冥冥中也对老四家比较有好感,在遇到关于父母上从不与其它兄弟商量,这样落的比较孝顺,其它的姐妹在走亲戚时候,走着走着也就断了,因为老四会做事,所以他们之间走动比较频繁,这样的关系就这样陌生的存在着,没人想着去改善,一个大家庭沦落的支离破碎。
当然,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只有看看,但是在如今有一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现实,如果谁人穷,就算实在的亲戚也会被开不起。往往是一个富有者,他不会主动找你,因为有着生活中的底气而高高在上,而一个贫穷者,他也不会主开口,因为没有资本的基础,所有的话语都变得低微,哪怕是实在的亲属关系。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