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它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图像、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诗词教学营造了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方式无法比拟的。营造诗词情境,再现诗词中所讲述的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它已经成为我们诗词教学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对视听媒体的利用仅仅局限于创设情境,增强感染力那就大大浪费了这个资源,而且如果使用不当的话还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影视或是动画对于原作来说都是经过再加工的产品,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里面也有创作者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们听听看看的层面,难免会陷入一些理解的误区。就拿曹操的《观沧海》来说,我在网上下载了一段相关视频,里面有曹操登临碣石赋诗的场景,有惊涛拍岸的镜头加上逼真的音响效果,同学们的确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等同学们看完视频,我问同学们曹操登临碣石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这其中就有同学说是悲凉的,这让我很诧异,因为之前我已经介绍了相关的背景,此时的曹操已歼灭袁绍残部,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经过碣石山创作了这首诗。他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中,借着大海的意象表现出来,此诗应该给人雄浑苍劲之感。不过等回过头自己重新审视这个视频的时候也确实发现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首先,编者将其吟诵的背景放在郭嘉去世时,情境设置给人的感觉是在怀念郭嘉,更直接的是曹操还大声疾呼:“奉孝死,乃天丧我也!”在此情境之下,曹操开始朗诵《观沧海》,这样的情节安排和画面让人感受到的是曹操此时的无限怅惘之情,而且对照原诗来看,画面中“山岛耸峙”的景象是有了,但是却不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欣欣向荣之景,看到的只是满眼的苍凉,这也难怪学生会有悲凉之感。鉴于此,我们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听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我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更有效地利用了多媒体的视听功能,让它不仅仅停留在感官感受的层面,而是能够让同学们有的放矢地阅读和观看,在两种文本之间找到最好的交接点,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思考。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安排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观看完之后,同学们都能找到相应的不同之处。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明确改动之后的差异,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曹操当时的心境。事实上,这种对多媒体材料的深入利用也是必要的。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或许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对于相关的内容已经有所涉猎了,这就已经给课文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就比如曹操这个人物,学生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他的认识已经定型,我们在讲诗歌中的真实的曹操时,就无法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否则曹操在学生中的形象将无法扭转,从而也不利于诗歌的理解),要主动地把这两种形象进行比较。同样,在讲小说《三国演义》时,也要把里面的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加以区分。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在教学过程中文本表现形式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