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不只有权谋与战争一起在诗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调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既然是《三国演义》开篇词,自然起到了总括全文、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本文便是按照首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来安排,挑选书中几位英雄临终时的诗词歌赋,一起感悟那个年代和那些人。而尾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则是全书题眼,既然名为《演义》,自然不是历史,罗贯中用“笑谈”的形式演义史实,又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是非成败转头空”?

“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生。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算是《三国演义》比较悲剧的人物。比起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去世,他的去世天生带有嘲讽意味。从“三气周瑜”到“柴桑吊孝”,周瑜彻底成为了罗贯中笔下的消遣式人物。这样的做法虽然为我们留下了“多智近妖”的诸葛亮,但也为我们留下了“小肚鸡肠”的周瑜。我们在惊讶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时,也别忘了那位“赤壁遗雄烈”的“青年俊生”。作为东吴政权鼎盛时期的军事领导者,在《三国演义》中的长短暂且不论,但是一定有资格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时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也。关公亡年五十八岁。后人有诗叹曰:”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三国演义》的主要评点者毛宗岗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其中的“义绝”非关羽莫属。他本一介流民,幸与刘备、张飞结为异姓兄弟,身在末世闯荡南北;后被曹操所俘,不忘兄弟情谊,约法三章、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得重逢。不仅如此,关羽“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斩颜良诛文丑、熟读《春秋》大义,近乎完人。但是人性从不完美,关羽也死于自己的恃才傲上,留给后人永世的教训。

“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时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后人有《邺中歌》一篇叹曹操云:”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气,出没出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有气,岂能苟尔化为尘?

横流筑台拒太行,气势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打抱不平。

向帐明知非常有益,分享未可谓无情。

呜呼!古人做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思。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如果要问“《三国演义》中最复杂的人物是哪个”,相比读者们都会回答“曹操”。在这首诗中,作者就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让我们回望曹操的一生,既有“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凶狠,又有“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气魄,也有“唯使君与操耳”的自信,还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胸怀。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曹操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两面的形象,既饱受诟病又英名远扬,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才是末世最真实的人性!

“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诗叹曰:”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除去曹操,《三国演义》的大主角就数刘备了,同时他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与曹操正相反,他的争议点在于优柔有余而凶狠不足——拒绝诸葛亮的建议,坚决不夺刘表之位、占据荆州;带领满城百姓逃亡江夏,宁愿身死不负人民。可以说刘备与曹操是末世的两个极端,一个至善、一个至恶,一个重人心、一个重权谋,一个行王道、一个行霸道,一个是理想主义的卫道士、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冲锋手。

“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后杜工部有诗叹曰:”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比起《三国演义》原文中提到的这首诗,杜甫的另一首诗《蜀相》和陆游《书愤》中的名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似乎更为大众所知。从三顾茅庐开始,诸葛亮的命运便与刘备和蜀汉紧紧相连。五十四年的一生,新官上任三把火,辅佐了两任君主,六出祁山而不胜。有人说诸葛亮只是政治家、不懂军事,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不懂变通;但是无论如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鞠躬尽瘁已经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永远的精神向往,或许这也是《三国演义》的功绩。

回顾了开篇词和五位英雄人物临终时的诗作,本文就要告一段落了。篇幅受限、才疏学浅,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篇文章结束了,但是三国和《三国演义》在我们心中的回忆不会结束,并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永远传承下去!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感兴趣,不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