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漫谈第八十三期,点评的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人物,不是影视剧人物,不是其他文学小说,请大家予以区别!欢迎大家吐槽,但是吐槽前,请先看下罗贯中的原著好吗?上回咱们说到,庞统之死,固然有外部原因导致,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庞统的自私心在作祟。因为包括诸葛亮和刘备在内,都再三的劝阻庞统不要领兵出战,而庞统却觉得,这是诸葛亮不想让自己多立战功。于是,在庞统的一意孤行之下,悲剧发生了。按照道理来讲,诸葛亮对于背叛者,都是不喜欢的,比如魏延。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当张飞收服严颜之后,在严颜的影响之下,蜀中的不少将领,都选择了背叛,选择了归顺刘备。但是此时的诸葛亮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让这些人都官归原职,还大加封赏。其实,这不是诸葛亮的本意,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更好的笼络人心。但是有一个人,在被捉之后,誓死不降,这个人就是张任。那么,对于张任,诸葛亮又是什么态度呢?对此,在书中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玄德曰:“汝不识天时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命斩之以全其名。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虫子天下的心里突然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后来的,诸葛亮与孟获之间的故事。同样是被活捉,同样是誓死不降,为什么诸葛亮对孟获能七擒七纵,以换取孟获的真心投降,为什么同样的故事,就不能发生在张任的身上呢?要知道,张任的军事能力,一点也不比孟获差啊!不过,反过头来再仔细一想,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个原因,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为了成全张任的忠臣的美名,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借口。第二个原因,诸葛亮是想通过杀张任,让蜀中其他的将领知道,誓死不降的结局是怎样的。要知道,诸葛亮此行的最终目的,是要占领蜀中,如果这一次放过了张任,不但让自己凭空又多了一个对手,更是让更多蜀中的将领知道,战败不投降,也没什么事。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于是,像张任这样誓死不降的人,被诸葛亮杀死了。像严颜等这样的人,在战败之后选择投降,日子过的还不错。这一杀一捧,傻子也能看出来,到底该选择哪条道路。而且,之后的战斗也能充分说明,此时杀死张任的重要性。第三个原因,就是出自诸葛亮的私心了。虽然庞统很嫉妒诸葛亮,但是诸葛亮确实是很大度的。因此,在得知庞统的死讯之后,诸葛亮是悲痛欲绝的。那么,庞统是被谁杀死的呢?没错,就是这个誓死不降的张任。假如,这一次,或者是最终,诸葛亮收服了张任,而没有杀死张任,在诸葛亮的内心,又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庞统呢?要知道,从一开始,从卧龙凤雏的传说开始,诸葛亮自认为,和庞统的关系是不错的。所以,现在庞统死了,诸葛亮正愁没有合适的借口为庞统报仇,恰好此时活捉了张任,而张任又视死如归。于是乎,公事私事一起办,不仅显得诸葛亮成全了张任的名声,还显得诸葛亮为好朋友报了仇,真的是一举两得。不过,这一招真的是很险的,因为诸葛亮的顶头上司刘备,已经流露出不忍杀张任的念头了,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刘备的猜忌。好在,以“斩之以全其名”,完美的掩饰了诸葛亮的私情,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诸葛亮已经趁机替庞统报了仇。那么接下来,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还有哪些你没注意到的有趣的故事呢?咱们下回再说!感谢您的阅读!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