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曾说:“《三国演义》是一部经世治国之书,也是一部有情有义之书。”
它写尽了英雄情义,道尽了世间人心。对于许多人来说,《三国演义》不仅是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更是一座历经沧桑的人生大课堂。
在这座人生课堂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处世哲学。其中更有五大经典做事法则,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1留有余地: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
《菜根谭》有言:“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绘画讲究留白,做事讲究变通,懂得给自己留退路的人,才能进退自如。
要说《三国演义》中的“逃跑专家”,那自然非刘备莫属。刘备在创业前期,可谓是将36计中的“走为上计”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是面对吕布的反戈一击,还是曹操的突然袭击,他都能化险为夷,成功脱身。究其原因,则是刘备平日里做事,时常为自己留有余地。
有一次,刘璋的亲信张松途经荆州,受到了刘备的盛情款待。张松素来钦佩刘备的才能,又见他如此礼贤下士,便在席间劝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
对于张松的提议,刘备不置可否,只是热情地从旁劝酒。后来,张松又派他的好友法正,前来询问刘备的想法。
酒过数巡,法正低声问刘备:“张松昔日的提议,您考虑得怎么样了?”
刘备听后,缓缓答道:“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人乎?”
刘备的这句话,蕴藏着极深的处世智慧。他不是不想夺益州,而是在预估这件事的风险,从而事先给自己留好转圜的余地。
如果过早表态,那么事情一旦败露,不仅图谋益州的计划会落空,日后还会给自己多树一个强敌。
后来,他收到刘璋的邀请,提兵入蜀。这一路走来,他一面与刘璋互通书信、表示友好,一面收买人心,于沿途所经之地布下自己的亲信兵马。
可谓是每行一步,都留有两手准备。正是如此,刘备才能在他人的地盘上混得风生水起,最后成功蚕食益州,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主。
人生就如一盘棋,有时候,“留有余地”要比步步紧逼更加高明。
步步紧逼虽能得一时之利,却也有后顾之忧,而留有余地就像一道护身符,让你的人生不致陷入僵局。
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能做得太过。只有这样,当你山穷水尽之时,才能够有峰回路转的机会。学会留余地,人生之路自会越走越宽。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