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名著,其名句之多堪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人整理出三国名言50句,有人精简为30句,当然还有“脍炙人口的十大名句”等。老郑不想重复别人的见解,想从后人总结和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三国名言俗语中选出十句来,逐一掰扯掰扯。
那么,这十个与三国密切相关的金句该怎么排位呢?
老郑这么看:
1·说曹操,曹操到。
我不敢说这是三国第一名句,因为三国里没有这一句,这是后人根据三国的故事延伸出来的一句俗语,一直在民间广为流行,差不多妇孺皆知。有段子手甚至因此把曹操说成是古今跑得最快的人,无论是百米飞人,还是马拉松冠军,都不是曹操的对手。当然这句话的本意是正在念叨着某个人,某个人就出现在眼前,就像蒙太奇一般。既指一种巧合,也是告诫不要背后说人坏话。没准正说呢,那人已经听到了,好不尴尬!
2·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
如果说上一句褒奖了曹操,那么这一句则贬了刘备。人家刘备摔了阿斗,是心痛爱将赵云。为了你差点儿折损我一员大将!虽然刘备确实有表演的成分,但人家爱将之心是不掺假的,而且效果奇好。咱们不说刘备真与假,但说读者聪明绝顶,由此弄出来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您说那刘玄德是不是有点冤?连个说理的地方也找不到。俺老刘摔的是自己的骨肉,换来的是忠诚,碍着谁的筋疼了?呃!不过,这句话对于想着法儿沽名钓誉的人,确实是个绝妙讽刺!任何表演缺乏的都是起码的真诚。
3·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这句歇后语说的是赤壁大战前的一出苦肉计,周瑜咬牙把黄盖打个半死,为的是让曹操相信黄盖真心降曹。现在人们就把愿当替死鬼和替罪羊的行为嘲讽为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总有一种掩盖真相的欺诈在里边。歇后语巧用历史典故,不仅言简意赅,让人心领神会,而且把名义扩而广之,应用到不同的场合,往往针砭时弊,妙不可言。只可惜,英雄周瑜和黄盖没留神成了阴谋的制造者,无端的多了道白鼻梁儿。
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一句实实在在出自《三国演义》,是周瑜和诸葛亮商议破曹之计时,有了这四句话:“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现在把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重大计划的准备基本成熟,还差一点儿火候,就说成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然这个东风也是指必要的外援。可见东风是帮忙的,不是捣乱的。于是人们把借助外力来发展自己叫做——借东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深谙此道,你想要实现青云之志,少不得要借好风之力,好风也是东风啊。譬如,菲律宾的杜特而特来访问,就是要中国给钱帮忙“借东风”给他们,我们的睦邻友好和实力就是难得的东风对吧。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本俗语恰是从诸葛亮出发,反其义而延伸之。说明群体的智慧大于个体,只要吸取群众的智慧,必成大事。这个俗语对于执政者非常重要,喜欢自己关在屋子里拍脑壳,不去获取民间智慧,决策失误在所难免,不可不察!它与“一个好汉三个帮”相辅相成。那些总是把自己当成诸葛亮的人,可能是最愚蠢的!
6·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风流倜傥的周郎注定是故事多的人,可是这条出自《三国演义》的名言,周郎则成了被嘲笑的对象。一条美人计弄巧成拙,失败又赔了孙夫人尚香美女,这事咋想咋窝囊得慌!不过现代周郎仍未绝迹,那些干着劳民伤财事情的人,尤其是贪官们哪个不是陪了夫人(全家)又坐牢啊!古往今来,做蠢事的大都是周郎那样的聪明人。
7·关公面前耍大刀。
胯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刀,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关羽历来是忠义双全、无敌天下的大英雄。谁要是在他面前耍几路大刀的话,当然十分可笑,跟班门弄斧一样一样的啊。一个人有点吓本事可以,千万不可卖弄。人上有人,天外有天,还是低调一点儿的好,不招耻笑,不招人烦。
8·大意失荆州。
还是说的关羽,这一句可就不够恭敬了。其实,不应该是大意失荆州,应该是傲慢失荆州。不管怎么讲,做事马虎大意不可取,容易做错事或者误事。因为代价太高,关羽还因此搭上了一条性命,教训绝对够得上沉重。假如是大意失国、失民心,那事儿可真就大了!
9·既生瑜,何生亮?
这一句非常知名,知名在于它不仅是技不如人者的一声感叹,更是嫉贤妒能的最生动写照。外国式嫉妒是努力去超过对手,中国式嫉妒是想办法把你干掉。我们的周瑜周公瑾同志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天不佑他,没有害死诸葛亮,自己反被气死了!可见嫉妒心害死人。可是古往今来还是“羡慕嫉妒恨”的种子生生不绝。因此,“既生瑜,何生亮”这句名言具有恒久的生命力,不幸也夫!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自《出师表》的这句名言,是诸葛亮一生忠诚的高度概括,也是世代后人效法的座右铭。然而,从古到今能有几人做到?这是人生修行的超高横杆,不是随便什么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可以企及的。可笑的是那些利欲熏心的贪官,大都是高举这句名言的正人君子,却落得“贪心尽瘁,锒铛入狱”。他们与这八个字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永远也不会搭界。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