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今天依然给大家讲《三国演义》和关羽有关的故事,今天的故事是屯土山约三事。这个故事非常重要,是《三国演义》后面很多和关羽有关的故事情节的铺垫,而且里面有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一会再给大家剖析。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是说当时曹操亲自带兵去攻打刘备他们,结果刘备他们被打得大败,刘备如丧家之犬去投奔了袁绍,张飞蜗居到了芒砀山,就剩下关羽一个人在守下邳这样一个地方,结果关羽又中了曹操的计策,就被曹操给围困起来了,围困到一个小土山上,之后曹操就按兵不动了。照理来说这时候关羽手下并没有多少部队,曹操可以轻而易举的就把关羽给打败抓住或者是杀掉,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曹操非常欣赏关羽,他故意让关羽走投无路,然后再派人去说服关羽投降自己,为我所用。派谁过去当说客呢?张辽。因为张辽跟关羽还是有不错的交情的。当年张辽是吕布的手下,后来吕布被曹操打败,张辽做了俘虏,曹操要杀张辽的时候关羽替他求情,曹操就没有杀他,他也投降了曹操。
张辽就到关羽那里劝关羽投降,关羽说我宁死不降。诶,张辽还是很有口才的,他就在这时候指出,对关羽说,如果你今天死了,你就犯下了三个罪过。关羽一听很纳闷,我现在死了有什么三个罪过?你说来听听。张辽就说,第一个罪过就是当时你跟刘备一块结拜为兄弟的时候说自己将来要辅佐刘备做一番事业,现在不知道刘备到底在什么地方,生死未卜,万一他还活着将来要用你来干事的时候,你却已经先死了无法给他帮忙了,这样你就违背了当初结拜的誓言,这不是一个罪过吗?第二个罪过,刘备把他的两个夫人就是你的这两个嫂子托付给你了,让你好好的照顾她们,你现在一死你这两位嫂嫂不就没有人来保护她了吗?所以说这不是第二个罪过吗?第三个罪过就是你读了那么多书,是深明道理的,自己又是一身本事,现在你还没有施展自己的才华,结果却要效匹夫之勇,一死了之,你不觉得这也是一个罪过吗?
张辽把这三宗罪过一说,关羽觉得很有道理。不过即便如此,关羽还是有自己的打算,他说,好吧,你说的这三个罪过很有道理,但是想让我投降曹操我要提出三个约定,如果这三个约定曹操都同意了,那么我就投降。如果这三个约定他不同意,那么我宁愿受这三个罪过而死也不投降。
张辽就说,好,我们的丞相是非常的大度的,你说说你的约定吧。关羽就说,第一个约定就是我关羽投降的是汉朝的皇帝而不是曹操。第二个约定说曹操要善待刘备的这两位夫人,也就是他两个嫂嫂。第三个呢就是说假如将来有一天我知道刘备在什么地方,那么我一定会离开曹操去找刘备的,到时候请曹操不要阻拦。张辽把这三件事记清楚了,回来说给曹操。
前两条曹操很容易就答应了,但是第三条曹操就纳闷了,说,他知道刘备在什么地方之后就要去投奔刘备,离开我,那我养他有什么用呢?我本来就是想让他死心塌地给我干活的,这怎么好呢?张辽就劝曹操说,刘备之所以在关羽心目中地位这么重要,是因为刘备给他很多的恩德呀,对待他很好,所以丞相您以后对待关羽比刘备更好,这样的话慢慢的关羽的心不就在您这儿了吗?如果他的心在您这,他怎么还会再离开您呢?曹操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准许了这三个约定。张辽把这件事又回去告诉关羽。关羽听说之后说让曹丞相退兵三十里,我回到城里请示一下两位嫂嫂。曹操答应了。跟二位嫂嫂商议后,关羽最后投降了曹操。
这就是屯土山约三事的故事梗概。那么有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呢?
一就是关羽说的第一个约定是他投降的是汉朝的皇帝而不是曹操。当时汉朝的朝廷虽然已经气数已尽了,可名义上还是合法的政府,袁术就是因为称帝要取代汉朝结果被群起而攻之最后吐血而死的。曹操是汉朝的丞相,从来也不敢公开说要取代汉朝,自己当皇帝。而这里关羽却说降汉不降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投降汉朝,那岂不是说自己是汉朝的对立势力吗?而书中关羽却明确说是要扶持汉朝的。此处的确难以理解。另外,即便姑且认为这条正常,可关羽明显的是被曹操俘虏的,既然如此,不降曹又是怎么个说法呢?这一条能成立吗?这肯定是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天下人都会认为关羽投降的是曹操,这一点连关羽的三弟张飞都这样认为的。后文张飞一见到关羽就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说他投降了曹操,是无义之人,大丈夫宁死不事二主。所以,关羽这第一个约定根本就站不住脚,难道他自己不知道吗?
再一个就是第三个约定,这是投降的态度吗?试问关羽这样的条件哪位战胜者会接受呢?所以难怪曹操也对这一条说难以答应。若非张辽的好口才,恐怕曹操也不会答应关羽的投降条件的。那么关羽提出这个条件的内心考虑是什么呢?
大概是,一,他已经宁愿受三个罪过而死了,这是他最核心的一个意识。二,既然如此,那么索性将曹操一军,提出这个条件看看结果如何,也就是赌徒心理,赌一把,大不了也就是个死嘛。三,关羽深知曹操是个特别爱才的人,何况曹操在用人之际,自己又是曹操欣赏的人才——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时曹操均在场,另外关羽也和刘备一起曾在曹操的手下一段时间,曹操应该是对关羽有更多了解的,否则的话也就不会派张辽过去游说关羽投降了,所以关羽也正好借此机会把条件提的高一点苛刻一点,这样的话面子上能好看不少。这背后当然也凸显出好几层意思。
作者的用意自然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义薄云天,与刘备志同道合,不负共同宗旨,非同常人,所以连投降都这么头颅高昂。另外,这其实也说明了关羽的赌徒心理:做最坏的打算,然后尽最大的可能拔高自己的姿态。所谓最坏的打算——杀身成仁,其实在古人看来反而是大丈夫的义之所在之事,关羽是深知这一点的。反而投降对他来说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他的名誉和道义形象均将一落千丈——这也正是后文张飞要和他决一死战的原因。可是关羽万万没想到曹操的胸襟之广阔,竟然同意了他的三个约定,这样一来他也就不能反悔了,因为一反悔他的信用也就崩塌了。
所以,关羽约定的这三件事,第一个站不住脚,第三个反映赌徒心理——这当然不是《三国演义》作者的本意。作者的本意是褒扬关羽的,前面已经说过。而从其效果来看,屯土山约三事反而凸显了曹操的了不起,曹操的大胸襟大气度大格局大心肠,这大概是作者没有料到的吧?
那么,不设置屯土山约三事的情节不行吗?不行的,因为《三国志》上明确写到了关羽投降曹操的事,而且也明确写曹操对投降后的关羽待遇优厚,《三国演义》也只好遵守这一大的史实。可是《三国志》却没有三个约定的事,所以作者虚构出这样的情节,目的是为了给关羽开脱,塑造关羽的投降是不得已的——这一点后文也就是张飞要和关羽拼斗的时候有说到——虽然膝盖弯下去了,可是精神却是忠贞于刘备的。这样的虚构好不好呢?大家自己斟酌去吧。
最后,屯土山约三事对后文的情节发展起着铺垫的作用,后文关羽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包括和张飞决斗这些情节都是从这里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