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良将系列之贺齐(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毋庸讳言,三国时代能够成为大众最熟悉的一段古代史,还是《三国演义》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尽管人们近年来对三国正史逐渐熟悉,但对于三国历史主要人物的第一印象,仍然摆脱不掉演义的影响。其实这倒也无所谓,毕竟同一个人拥有历史与演义两个不同版本,探讨互相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有趣的事情,顺带使得一大批三国人物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是文学作品,这就要对历史进行大量改编。小说整体要有主题,故事情节要有侧重,主要矛盾要突出,戏剧性要够强,这是一本小说的必然要求。在这个前提下,一些人物的戏份有增加或减少,一些事件的篇幅有扩充或略过,都非常正常。
作为小说的主轴,曹魏与蜀汉是两大主要阵营,曹魏这边历史资料本就丰富,现成的历史人物很充足,改编起来比较方便。而蜀汉这边历史资料匮乏,《三国志》以及其他史书中蜀汉阵营人物较少,还存在大量一笔带过的人物,但又需要给蜀汉增加戏份,所以诸如关平、马岱、张苞、关兴等等历史上基本只有姓名没有任何具体事迹的人,在演义中得到丰富的出场机会。甚至还有如周仓这种虚构人物也占据了一定篇幅。这都是为了平衡与曹魏的情节比重。
作为配角的东吴阵营就比较惨,不少在《三国志》里拥有个人传记的人物沦为路人甲,甚至一些在历史上地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在演义中完全没有得到出场机会。
本篇的主人公贺齐,在《三国志》个人传记及裴松之注共计拥有字以上的详实记载,官至后将军,却在《三国演义》里完全只字未提。毫不夸张地说,贺齐就是演义遗漏的三国最大牌将领。本期开始,笔者就来为大家介绍这位被遗忘的名将。
贺齐重大事件之一——代理县长,铲除恶霸
贺齐(?-年),字公苗,会稽郡山阴县人。根据虞预《晋书》记载,贺齐祖上原本不姓贺,而姓庆,为了避汉安帝刘祜父亲刘庆的讳,改姓为贺,应该是取“庆贺”一词吧。另有其他庆姓人改姓为荆,这大概是取发音相近吧。这个没有做严谨的考证,只是推测。大部分人都避讳改姓了,所以流传到今天的庆姓已经非常少见。
贺齐出身还算不错,伯父贺纯在汉安帝时期做过侍中、江夏太守,父亲贺辅做过会稽郡永宁县长。尽管算不上一流大族,也算家境殷实。最初贺齐在当地做郡吏,后来担任代理剡县长。
有个叫斯从的县吏胡作非为,干了很多不法之事。身为县吏竟然知法犯法还特别猖狂,史书原文“轻侠为奸”,这还得了?摆明了不把代理县长放在眼里。于是贺齐打算惩治斯从。手下主簿赶紧劝谏:“斯从是县里的大族,势力很大,附近山越人都归附于他,今天要是惩治了他,明天就会招来祸患啊。”主簿不说还好,贺齐听罢火冒三丈,下令把斯从捉拿归案,立即斩首。
《三国志·贺齐传》载:齐闻大怒,便立斩从。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
斯从一死,斯家立即集合了一千多人攻打县城。贺齐完全不怕,打开城门率领城中官吏百姓主动出击。估计斯家在当地横行霸道习惯了,完全没有料到新任县长贺齐这么彪悍,本地恶霸被贺齐带着老百姓打得大败亏输。消息很快传到附近的山越人耳中,贺齐的威名就此在当地传开。
后来大末、丰浦发生叛乱,贺齐又改任代理大末县长,用了一个月平息了叛乱。
有朋友可能注意到,贺齐这不是挺厉害吗,怎么老是做代理县长?很简单,一来县长这种官职需要经过察举制选拔合格的人才来担任,这是有一套制度的,贺齐没有经过国家选拔,自然不能正式任命,只能代理。二来会稽郡在当时属于穷乡僻壤,未开化的地区,遍地是山越,大片不受朝廷实际控制的地区,来这里做官的通常都是被贬谪、被惩罚的官员,“正经官员”大都不愿意来,所以只能委任一些本地人代为管理。
没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随着汉末乱局逐渐向江东扩散,贺齐的机遇也将随之而来。
贺齐重大事件之二——投奔孙策,任南部都尉
建安元年(),席卷江东的孙策终于打到了会稽。嗅觉敏锐的贺齐果断投入孙策麾下。时任会稽郡太守王朗从治所山阴一路逃到东冶,大致相当于从今天的绍兴到福州。附近的侯官县长商升起兵帮助王朗,孙策便任命永宁县长韩晏为南部都尉,起兵讨伐商升,空出来的永宁县长职位,就由贺齐来补缺。
结果这韩晏实在不行,居然败给了商升,于是贺齐又接替韩晏担任南部都尉。这几位都是会稽郡的人,知根知底,商升知道自己不是贺齐的对手,就派使者主动求和。
江东大势很明确,迟早都是孙策的地盘,光求和肯定不够,贺齐就对使者分析了形势,希望商升能够投降。使者回去复命后,商升也同意投降,派人把印绶送出了城。
商升想投降,下面的人却不同意。部下张雅、詹强一不做二不休干掉商升,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强自称会稽太守。会稽郡面积非常大,相当于今天的浙江加福建两省,别看今天都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朝,这里完全就是待开发的蛮荒之地。除了少数城池之外,基本都是山越人的天下。
面积如此之大,强如孙策也不可能全面覆盖,所以解决张雅、詹强的问题就交给了贺齐。贼兵人数占优势,贺齐这边硬打占不到便宜,于是暂时休兵等待机会。不久张雅跟女婿何雄之间发生矛盾,本来可能也无伤大雅,但贺齐听说后,暗地里叫一些山越人散布谣言,使这两人互相猜忌。张雅跟何雄的矛盾越来越大,甚至互相武力威胁。
贼军内部出现裂痕,贺齐抓住机会猛攻张雅,一战大破之。作为贼首的张雅战败,贼军迅速瓦解,其他各支贼军也纷纷投降。
《三国志·贺齐传》载: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东冶、侯官平定后,孙策将东冶县一分为四,新增建安、汉兴、南平三县,这四个县都归贺齐这位南部都尉管辖。有些文章称这是汉朝第一次在福建地区设县,代表着福建地区首次真正地被纳入中原王朝有效管辖,其实这么理解并不准确。
从永建四年()将原属会稽郡的北部十三县分出设立吴郡开始,会稽郡还有十五个县。自初平三年()开始,会稽郡内部行政区划开始变动,不断增设新的县,至建安末年东汉灭亡前夕,会稽郡已经增加到二十六个县。所以也不必把孙策新设三县的意义太过拔高。
贺齐重大事件之三——汉兴之战
贺齐作为本地人才的代表,被孙策举为孝廉,终于得到正式的官方身份。然而孙策死得太早,建安五年(),随着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掌权之初江东局势不稳,内忧外患不断,尤其会稽南部的边远地区,叛乱此起彼伏。贺齐只能充当救火队长,奔波于各县。
建安八年(),贺齐进兵建安县,并在当地设立都尉府,摆明压制当地豪强的决心。同时,孙权命令会稽郡全境每县动员五千士兵,由各个县长带领,全部接受贺齐指挥。显然,孙权打算对会稽的反叛力量发动一次总攻。
叛军首领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五个人,各自率领上万户在汉兴组成防线,吴五率领六千户屯于大潭,邹临率领六千户屯于盖竹。孙家政权与当地豪强的决战在此一举。
《三国志·贺齐传》载: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同出余汗。
这段记载不知大家作何感想。区区会稽郡每县都要征发五千士兵,当时会稽有多少县?二十三个。
笔者深深怀疑赤壁之战时孙权怎么才给周瑜三万人?
二十三个县,难道贺齐能率领十万大军平叛?不可能吧。那么打个对折五万,这可能就比较靠谱了。
再看叛军兵力,五人各率万户,再加两个六千户的,这七个人至少也有六万以上的兵力。当然,叛军通篇用“户”这个词也很有深意,显然叛军实质上就是当地百姓、山越拖家带口来反抗孙家政权,与黄巾起义很相似,看起来人数吓人,实际有战斗力的远没那么多。但既然用户做衡量单位,起码每户至少有一名士兵,所以六万叛军这个数字水分也不大。
假设会稽郡并不能做到每个县足额提供五千士兵,那取个不到一半的整数五万,对阵叛军的六万,这似乎对年的孙权来说也太多了。
江东其实真的不缺人力资源,只是这些人口分散在大族门客部曲中,深山老林中,山越部落中,很难有效管理吧。对外战争时兵力捉襟见肘,平叛战争时双方却能集结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这实在是一种奇观。
咱们再来看双方交战过程。前面讲到叛军主力集结在汉兴县,贺齐于是也向汉兴进军。途经余汗,贺齐命令松阳县长丁蕃留守,以防备叛军切断后路。
虽然孙权已经吩咐过其他县长都要听贺齐的,但是孙权还没有足够威望,这个丁蕃觉得自己不久前跟贺齐还是平级,现在却要听他的,太没面子,于是找借口推脱,没有留守后方。贺齐得知,立即把丁蕃的脑袋给砍了。这下军中无不震恐,从此再无敢不听命令者。
整肃军纪后,贺齐派别人分兵留守后方,自己带兵进攻。一场大决战,叛军首领洪明当场阵亡,其余贼首洪进、苑御、吴免、华当全部投降。然后贺齐转向盖竹、大潭,两个拥兵“六千户”的贼首也全部战败投降。
《三国志·贺齐传》载:凡讨治斩首六千级,名帅尽禽,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拜为平东校尉。
这场会稽南部的大决战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规模的叛乱,虽然小股土匪、山越仍然长期存在,但总体上没有掀起大的波澜。贺齐为江东集团在会稽郡站稳脚跟立下汗马功劳,恢复并巩固了对会稽南部各县的有效管辖,这场战役意义重大。
贺齐作为东吴头号平叛专家,当然不会仅在会稽一郡任职。江东各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贺齐的任务非常多。之后贺齐还有怎样的表现,下期继续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