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危难之际,诸葛亮受命风雨飘摇时探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313/4590954.html

刘备托孤是三国蜀汉政权的重大历史事件。人们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秉持“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气概,共创大业,可见情深胜过亲兄弟,在以后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中这种情谊从未改变。甚至这种情谊也成为了引发“夷陵大战”的成因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关羽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孙权幕僚陆逊献计,吕蒙依计而行,终使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杀。刘备痛失兄弟,肝肠寸断,在时逢称帝未久、外敌虎视眈眈、内需励精图治之际以替兄弟关羽报仇为由,发动“夷陵大战”,败在东吴陆逊手下,兵退夔门之外,实力大损。当然,刘备发兵攻吴的主要原因究竟是兄弟情引发还是因图更大霸业所引发,今人不得而知。刘备作为一代霸主,善于权谋,贸然出兵,似有违常理!

刘备兵败也许是多方面的,就其《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二弟关羽被杀,报仇兴兵的故事,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仁义”渗透于三国文化之中。刘备仁德,重情重义,深受兄弟们拥戴,在理政中又善于识才用人,当是用人不疑。同时,在三国中也体现了儒家“忠君”文化,“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文化中“忠君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兵败夷陵后,一病不起,性命垂危之际,于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永安宫托孤于诸葛亮,开启了蜀汉政权更加风雨飘摇的时代!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刘备托孤有记载,刘备对诸葛亮在当时说了一段不可想象的话,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到之后,惊得汗流浃背,立刻痛哭流涕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下诏给他的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见其殷殷嘱托,尽在情理。当时相托是要李严共同扶佐刘禅,而悍将赵云也在场。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这样说,的确费解,后人猜测甚多。

对于刘备托孤的这段话的用意,特别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颇具争议。有说刘备说的是真心话的;也有人说刘备对诸葛亮有猜忌,用的是权谋;还有人说所谓“自取”,不是“自代”,认为刘禅若无能,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另外二子中选立一个。甚至有人猜测托孤堂埋伏了刀斧手,诸葛亮稍有闪失,必成刀下之鬼。当然这些多是从字面上的猜测,刘备是何用意,争论千年来无所定论。当然刘备所说的“自取”未明说让诸葛亮取而代之,也难怪见仁见智,观点各异。

我们若遵从历史,以儒家忠君文化来解读白帝城刘备托孤,或者就没有那么复杂、那么多阴谋论了。笔者认为,刘备一向以“仁”施政,必将换来“礼”的回报,儒学之“礼”亦即为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秩序。仁政之下,臣、民对君王更是拥戴,何况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并无出世之心,把个人名利看得很淡,刘备是知其根底的。后诸葛亮又助刘备打下了一片天下,刘备信任诸葛亮是可以肯定的,否则早就不会让诸葛亮独揽大权了。

笔者倒是认为,对于刘备托孤那段话中“自取”的用意。不能简单理解为刘备是给诸葛亮废帝的权力,有让诸葛亮当皇帝的意思。我们不能因三国演义影响,把正史和小说混淆了。“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也包含了儒家忠君爱国的忠君文化,忠君文化也是皇帝治国安邦的治国之本。刘备一心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岂能有失王道,将刘氏江山拱手于人。

儒家忠君文化也是封建官员效忠皇帝的立身之本,有人认为忠君是“愚忠”,显然太偏颇,实际在古代君主代表国家,忠君是一种信仰,是爱国的表现,是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儒家之倡导的君权,不是盲目的,而是对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民生发展等名个层面来捍卫的。并提出“君道”、“臣道”,尽最大努力来克服“家天下”的局限性。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上对得起君王,下对得起百姓。诸葛亮深得其堂奥,忠君也是在捍卫自己的价值。因而终其一生为刘氏效犬马之劳,可谓忠心耿耿,君臣界限分明!

纵观历史,忠君文化无不渗透于封建社会,“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观念深入人心。若权臣夺国则名篡弑,为大逆不道,多失败而招致杀身之祸,殃及满门。像曹操身为一代枭雄,也未敢登上皇帝宝座。然刘备不同,刘备是“帝室之胄”,汉室宗亲。在曹丕于公元年正式建魏,汉朝皇统中断的情况下,继承大统,承担中兴汉室的重任已是名正言顺,情理之中的事。即或是这样,也曾有人反对。而刘备托孤诸葛亮,诸葛亮乃异姓之臣,在身受托孤重任后若篡汉自帝,上不能应天命,下不能抚百姓,岂不成了奸贼,自毁一世英明。

显然,刘备也知道诸葛亮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岂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刘备作为君主,深韵君王之道、君臣之礼,对诸葛亮的交往和了解不是一朝一夕。人说患难见真情,他们的君臣之礼是经得起考验的。倘若他怀疑诸葛亮有二心,岂能涉险托孤?他一生以中兴汉室为已任,岂能将刘氏江山在自己手中断送!因此,托孤时允诺诸葛亮“自取”,但这绝不是刘备希望诸葛亮取其帝位而代之,这“自取”可能是一种无奈之举,前提是在刘禅“不才”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仅是在治国之策上自己推行好的主张。

虽说托孤这段话的前面把诸葛亮与曹丕作了对比,想必是表扬诸葛亮的治国之才,联系到整段来看,这“自取”也可能是在刘禅不才的情况下,由诸葛亮作主在其子嗣中重立君主,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汉室江山延续下去。所有的阴谋论不符合儒家的“仁”和“礼”,儒家文化催生了忠君思想,忠君思想延续了忠君文化,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中无论是君主,还是文武大臣,何尝不是对忠君文化的继承和坚守!个人观点仅供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