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在张飞欲要拔剑自刎时,刘备突然冒出这一与他的“仁义道德模范”不符合的金句,语惊四座。
从桃园三结义起,刘备便认为“大丈夫抱经世奇才”,怎么可以“老死于林泉之下”?于是乎,将关羽和张飞忽悠成自己的结义兄弟,从而高举义旗,又要对天下施以“正义”。
多年过去了,许多人仍然记得刘备以正义自居的口号,将曹操树立为奸逆之人,对之痛恨不已。
然而,随着人们对三国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当时人物的评价也出现了不同的标准。以道德和正统的标准来说,刘备乃正义之师;若以治世安邦的标准来认为,曹操又是治世之能臣,并非一句奸逆之城的评价就能概括的。因此有人说:“刘备已经欺骗了我们多年,往后还有人会被骗”。那么,他是怎么骗人们的?
一、以仁义标榜自己
建安十七年(公元年),52岁的刘备随便找一个借口讨伐益州牧刘璋,将其坚守于白水关的部将杀死,占据涪城(今四川绵阳),欲直取成都。
如果刘备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刘璋就是西汉时期鲁王刘余的后人,两者都是有共同血缘的宗亲关系。然而,在史料记载中,将涪城拿下后,刘备却大摆宴席,以示庆祝。
宴间,谋士庞统没有表示欢乐之情,趁着酒劲就问刘备:“伐人之国而为欢,非仁者之师,足乐焉?”
这让酒劲上脑的刘备感到很不爽,马上驳斥庞统说:“昔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然后又怒冲冲地对他补了一句:“卿言不当,宜速起出。”直接让庞统离席。
顷刻,待酒意稍去,刘备才觉得自己在宴席上失态,匆忙派人去请庞统回来。庞统的一句“非仁者之师”可谓是戳中了刘备的软肋,先是消灭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后又进行大型的欢庆,与他提倡的仁义道德完全相反。武王伐纣是出于正义之举,而刘备向四川发展,则出于自己未来的打算,然后将毫无攻击之力的同宗刘璋除掉,其是否仁义,一目了然。
所以,只能说刘备是一个伪君子。
其实,三国之中,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只有魏国和蜀国,吴国只是很强的地方军阀而已。因此,真正互夺天下的,只有刘备和曹操。正如曹操在“煮酒论英雄”上对刘备说的那句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压根就没有把东吴势力放在眼里。
既然曹操是当世之英雄,为什么后人会把他当成奸佞之人?当时的史观只有两个衡量,即人们所说的“非黑即白”、“好人和坏人”、“对和错”以及“正统与非正统”。
在这样的标准之下,能力是次之,道德才是衡量人们的唯一尺子。曹操与刘备相比,他是能力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加之,刘备以正统为旗帜,高喊着“仁义道德的”口号,人们自然将曹操贬低,否则无法把刘备拱起来,正所谓绿叶衬红花。
在苏轼的作品中,他就曾经提过这一现象。北宋时期,民间说书讲到刘备战败时,听着痛哭流泪;一旦曹操输了,便有人大声叫好。由此可以得知,两者的对立面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
林肯曾说:“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可以永远地欺骗一部分人,但你永远不可能欺骗得了所有人。”很显然,刘备打破了这一个真言。如果林肯看过《三国演义》,也许也不会说出这一句话。
至今已经年过去,刘备的谎言依然没有被戳破。除以道德和正义标榜自己,刘备一直使用的“中山靖王之后”也很可能纯假。
二、存在可疑的名片
迄今,许多人都相信,刘备一直使用的“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是假名片。比如,明朝在年灭亡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不过,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三起冒充皇室的案件。一和尚假称是齐王,想要获得高官俸禄;一童氏村妇自称是弘光帝的“王妃”,想同弘光帝重燃旧恩;一人甚至自称是北来的太子,想要让弘光帝退位。
只能说,乱世之内,乱象丛生。刘备的家庭并不好,曾与母亲共同贩履织席为生。但他热衷于富贵,总想要“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即想做天子的座驾。
如果他们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后,很难想象会落魄到如此地步。东汉末年的诸多英雄中,没有哪一个是来自草芥的,曹操是官宦之后,袁绍更是东汉时的强族之后,孙权的家族也不一般,唯独刘备的家庭背景扑朔迷离。所以,寻找一个与皇室有关的老祖宗非常重要。
建立皇族关系后,就算刘备的部队再不仁义,那也是正统之师,一开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之上,让曹操、袁绍之流都得给他让步。这一招的确灵验,关羽和张飞与他结拜兄弟,诸葛亮更是以“匡扶汉室”的名义投靠他。
刘备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