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我们可能对蜀汉和曹魏比较熟悉,对东吴很陌生,要不是赤壁之战,我们都不知道东吴。其实,东吴一直被低估,以至于连东吴的风流人物都被低估,比如孙权、孙策、周瑜、吕蒙、鲁肃等等,他们的历史功绩本来很高的。
孙权和孙策比刘备更具魄力;鲁肃的谋略一点不比诸葛亮差,最早说出“三分天下”概念的是鲁肃;周瑜更是风流人物,能文能武;吕蒙和陆逊更是堪比关羽、张飞一样的名将。
当然,除了这几个人,还有一个叫吕范的。毫不夸张地说,当年孙权要是听了吕范的,就不会有刘备什么事了。
吕范是三国时期一个被低估的人物,以至于他的事迹鲜为人知,他其实是一个挺值得一说的人物。
他出身不太好,但相貌堂堂,长得一表人才,在官府上班,是个小官吏,也算是铁饭碗的公务员了。有人为他相亲介绍了一个有钱的女子,谁知对方看不上他,觉得他太穷了。
女子家庭不答应,介绍人说:“我看这个吕范相貌不凡,不会一直贫贱的。”
听了这番话后,对方才答应二人的婚事。
当时正值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吕范外出避乱结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孙策。孙策是乱世枭雄,号称江都小霸王。
吕范第一眼就觉得孙策能干大事,于是他自己托付给了孙策。孙策对吕范也特别器重,把最重要的事情委托给吕范,那就是让吕范去接自己的老母亲。孙策出来打江山自然不能带着母亲,肯定要等自己稳定了才能带母亲。
吕范不辱使命,安全将孙策的母亲护送到了孙策身边,从此,孙策对吕范特别信任,以亲戚之礼相待,经常请他在家中饮宴,拜见母亲。
之后吕范又帮助孙策整顿军务,在孙策的支持下,吕范整顿军队,严格军纪,成效显著。孙策的军队,“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孙策去世后,吕范又辅佐孙权,孙权对吕范也是信任有加。每逢重大战事出征,吕范必然镇守江东,可见孙权对其之重视。
不仅如此,吕范还具有先见之明。孙刘联姻时候,刘备亲自来到建业,与孙氏结为姻亲,吕范见过刘备后对孙权说:“刘备这个人一定要小心,不如将其扣在江东,恐日后为患。”
吕范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软禁刘备,甚至杀了刘备。但孙权没有答应,他想着借刘备来牵制曹操。
如果当时孙权听了吕范的建议,软禁了刘备,甚至诛杀了刘备,那真的没刘备什么事,也不会有三分天下的局面了。
这个事是真事,后来《三国演义》里,作者把这个历史依据进一步复杂化,吕范是当时“美人计”的实施者,亲自到刘备那里提亲。而且在后来,他还劝孙权埋伏准备在甘露寺直接将刘备杀掉。《三国演义》丰富了很多的细节。
虽然小说《三国演义》有很多是演绎的成分,但多数还是有所依据的,至少吕范向孙权提出软禁刘备是真事。
后来,等到孙权进攻关羽,路过吕范的官署,来见吕范,说及此事,孙权有些惋惜:“当时要是听了先生的话,今天就不必如此麻烦了。我如今去取荆州,请您为我看守建业。”
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权还在为当时没听吕范软禁刘备的建议而后悔。
等东吴和曹魏联合击败关羽,重新夺回荆州后,孙权很高兴,册封吕范为建威将军,宛陵侯,并兼任丹杨郡太守等职。
吕范虽然能文能武,但他比较奢侈,穿戴很豪华,吃穿很舍得,所以,招人话柄。有看不惯的就投诉,但都被孙权拦了下来。
孙权说:吕范这个人,忠诚正直,虽然喜欢奢华,但都是公家事优先,这样一比较,喜欢奢华就不算什么了。当年管仲家中也甚为奢侈,但齐桓公对他十分宽容,齐桓公靠着管仲得以成为春秋霸主。
那么,孙权为何如此信任吕范呢?
因为吕范除了能力出众,还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当年孙权还没有接班的时候,跟吕范一样,都是孙策的手下。吕范当时负责财务,有时候孙权想弄点私钱,找到吕范通融。被吕范一口拒绝,没得孙策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挪用。
搞得孙权很没有面子,相反,当时有一个周谷的,却事事帮助孙权,他们做假账。结果孙权接班后,并没有重用周谷,还是信任吕范。
由此可见,孙权不糊涂,也可以看出吕范是个有原则的人,就算是老板的亲弟弟,他要按制度办事,没有后门可以走。
做人不就是应当如此吗?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