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最高级的情商,是ld

北京痤疮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9184532.html

文/久久

这是[蜂虻]的第篇原创文章

建兴十二年(年)秋,54岁的诸葛亮于弥留之际,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后事。

卧榻上,他传兵法、授锦囊、书遗表,劝后主——要清心寡欲、约己爱民。

又嘱咐身边人,自己死后不发丧、不举哀、军中要安静如常,便可将星不坠,使司马懿有所顾忌,大汉将士方可安全撤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代传奇,从此落幕。

然而,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一生看似游刃有余,实则备受掣肘。

他既左右不了先主的妇人之仁,也改变不了后主的平庸猜忌。

尽管如此,他仍秉持初心。逆境中,不忘恩情;委屈时,不改初衷。

人到中年,领略过人性复杂,见识过人情冷暖,再次读到诸葛亮才明白:

人这辈子,经历过什么,懂得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明了这一切后,该选择如何继续生活。

知世故,是看见人性的弱点

27岁以前,他是羽扇纶巾、躬耕陇上的乱世闲人,怀着济世安邦的抱负守在这里,等一位明君。彼时,刘备仁德之名已广布天下。

他三次到访,礼贤下士,印证了坊间传言。诸葛亮确信,这就是他要等的人。定三分隆中决策,从此君臣一诺,生死相随。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然而,走出茅庐他才知道,纵然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他能做的终究有限。因为,刘备行事有太多顾虑。

火烧博望坡后,诸葛亮进谏刘备: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荆州刘表病重,应早取荆州安身。

刘备以与刘表同出一宗,又有恩情为由拒绝。后来刘表病危,知自己的孩子无才,托孤刘备,希望他能自领荆州,刘备再次拒绝。

结果,刘表之子刘琮因畏惧曹操,将荆、襄九郡拱手奉上,随即被曹操所害。

曹操兵至,刘备无栖身之地,被逼携百姓渡江,期间死伤无数。

当断不断,反受其害。

凭诸葛亮的智慧,此刻怎会不知在刘备的仁德里,其实多了那么一分妇人之仁。可他依然一心为主,精心谋划。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赤壁之战后,刘备才终于从曹操手里夺回荆州。

孙权为把刘备骗到东吴,以讨要荆州,谎称欲将自己年轻貌美的妹妹嫁给他。最后,这桩婚事,竟在诸葛亮的斡旋下弄假成真。

然而,抱得美人归后的刘备,却被声色所迷,终日与孙夫人舞剑对饮,全不想回荆州之事。

诸葛亮早已想到,主公可能会贪图一时享乐,而废军事。

因此,早在刘备出发东吴之前,他就已经授计赵云,如果住到年终,主公仍无返回之意,便以军情危机为由,请主公回荆州。

涉世未深之时,我们总是厌恶身边人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时恶言相向,有时刻意疏远。

然而,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各人有各人的弱点,各人有各人的选择。

傅首尔曾说过:

“成长就是你最终会发现,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当你能够豁达地面对他们,拥有制怒之力,不再妄想强行改变谁,那将会是自己的新生。”

体谅并接纳人性的弱点,也是成长路上重要的一课。

我们终会发现他人的不完美,但仍要与之平和从容地相处,不对抗、不伤害。

不世故,是明确内心的追求

都说是诸葛亮气死了周瑜,其实不然。

作为吴主孙权的心腹重臣,周瑜力排众议,与诸葛亮达成一致共抗曹操。然而在此期间,周瑜因忌惮诸葛亮才华,却多次暗下杀手。

起初,孙权担心曹操兵多,会寡不敌众。这份心思被诸葛亮猜到,便请周瑜去安抚孙权:曹兵虽多,皆为久疲之卒,不足畏也。

然而,在解决孙权疑虑的同时,诸葛亮也招致了周瑜的嫉恨:

“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

于是,周瑜以诸葛亮熟知地理为由,请他带兵去断曹操粮道。实则是碍于两国结盟,想借刀杀人。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诸葛亮以江南孩童的歌谣相激,暗指周瑜擅长水战,不能陆战,才会来找自己。闻听此言,周瑜怒而上马,决意自行前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平最惯断人粮道,定会重兵提备。周瑜此去,必定被擒。

他找到东吴的另一谋臣鲁肃,据实相告,请他出面阻止周瑜:

“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吾故以片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为幸。”

一个想方设法谋害对方;一个多方思虑保全对方。

一个是担心对方的才华,成为日后祸患;一个是着眼大局,为破除当下危机一再包容忍让。

二人胸怀格局,立见高下。

尽管后来诸葛亮三气周瑜,真正让周瑜愤懑郁结的却是自己的智谋不及诸葛亮,才有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死亡拷问。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作家马德说:“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了明确的追求,就不会在其他人的好坏上纠缠,更不会因他人的行为或态度改变初衷。

豁达而不世故,不是放过了谁,而是有更重要的事要去成就。

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真正的成熟

刘备晋位汉中王不久,关羽、张飞相继死于非命。为报仇,刘备不顾当前形势、不惜倾全国之兵伐吴,诸葛亮数次劝说无果。

当他听闻刘备率领的数十万大军,连营七百里布兵时,便已预料到结局:“汉朝气数休矣!”

最后,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兵败,退居白帝城。

乱世三国之中,能人谋臣易主而侍的大有人在。

可对诸葛亮而言,从走出茅庐开始,他就没想过易主,荣耀时如此,衰败时亦如此。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刘备在时,扶助君上、复兴汉室,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备去后,承继先主遗志、帮扶幼主,成了他余生的使命。

然而后主刘禅,资质平庸、宠信宦官。

诸葛亮北伐中原,势如破竹之时,刘禅中了司马懿的离间之计,听信宦官“孔明怨上,自倚大功,必将篡国”的谣言,遣使将大军召回。

接到诏命,诸葛亮仰天长叹:“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

军机稍纵即逝,诸葛亮从此错过了平定中原的最佳时机。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犹记得诸葛亮出茅庐前叮嘱弟弟: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他心怀天下,才比管、乐。半生戎马,辅佐两代君王,却生不能归故里,死未能安天下。

曾以为刘备的出现,是诸葛亮生命里的一道光。

后来才看清,所谓知遇之恩又何尝不是一把锁,锁住了他的一生。

明知不值得,明知终会被辜负,他仍殚精竭虑,耗尽一生,用生命践行了对刘备的诺言:

“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鬼谷子说:“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诸葛亮虽深谙人情世故,却一生赤诚不改;

虽终没能安邦定民,开疆拓土,却为后世谱写了一段忠与智的传奇。

曾以为成熟就是学会了圆融世故,懂得了不必善良。

后来才明白,真正的成熟是找到自己内心的坚持。

三毛说:“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

当经历委屈、伤害和不公平时,不任由心里的那个小人作祟,能够择善固而执之。

在自己的坚持里变得越来越善良、开明、坚定,我们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受到伤害。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对他人的体谅与接纳中,做回真实的自己。

/今日推荐/

责任编辑x六六值班编辑x拧发条鸟

蜂虻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