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但凡提到三国当中的某个人之时,只要是蜀国之人,瞬间就会被打上正义的这么一个标签,如果换成曹操一方的人马,就会带上奸邪的表情,而孙权更是被称之为江东鼠辈。为何大家都偏爱于蜀国呢?
其实这一切跟我们的作者有着很大的关系,不论任何的小说或者故事当中,一定要产生冲突,因为只有产生冲突,才会让情节更加的有看点。
于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将蜀国设定为正义的一方,而曹操就成了奸邪的一方,东吴很明显从头到尾就是在打酱油,所以又叫无名之辈,反正就是不出名。
然后整个故事就有了内容,也有了深度,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为他带来了另一层意思,而关羽和张飞的兄弟之情,更是让刘备的成长之路多姿多彩。
不管任何故事,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出场就无敌于天下了,然后横扫四方,哪么这个故事除了烂尾,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所以出身最低的刘备就成了罗贯中的首选目标,一出场就是一个卖草鞋的中年大叔,已经这么大岁数了还一无所成。
瞬间就得到了无数人的同情,然后就是刘备的创业过程,一路上充满了无数的坎坷,在虎牢关之前,根本就不被人重视,如果不是以着公孙瓒的名头,或许连十八路诸侯讨董都混不进去。
为了让故事看起来更精彩,也更有看点,说白了就是为了流量,于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出现了,说实话以关羽的武力值,斩对方并非不可能。
但是罗贯中却强行将他安排到这里,就是为了在天下人的眼中出名,然后故事就开始走上了高峰,不论是吕布与刘备的情仇,还是曹操与刘备之间的煮酒论英雄,都让整个故事走向了一个又一个巅峰。
可是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此时的刘备虽说初露头角,但是并未崛起,为了迎合历史的走向,所以刘备开始各种点儿背。
不是被吕布偷袭,就是兵败被曹操所捉,其实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并没有这么多花里胡哨的桥段。
尤其是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说白了就是在曹操不注意的时候当了逃兵,但是到了演义当中,就成了念旧主的英雄,反正在我们的眼中,蜀国几乎都是英雄。
而这些英雄其实都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老罗把这些人物全部加上了鲜明的性格特点,让众多的看客们欲罢不能,于是《三国演义》瞬间得到了巨量的粉丝。
然后这些粉丝里在相互之间的传播当中,又对蜀国的众多人物加上了自己的想法。
说白了这些所谓的想法,都是《三国演义》当中衍生出来的,所以蜀国的正义形象依然占了主流,最后就形成了蜀国都是好人,但是却因为运气不好,被曹操这样的大奸臣给击败。
跟真实的历史相符不相符,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看书看得很爽,并非相互之间还能因为这些故事再评论上一些自己的感悟。
可不管你再怎么感悟,都受到了作者罗贯中的引导,因为这才是本书的关键之处,说白了《三国演义》当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就是由我们的作者老罗所定的。
我们只是把书中的一些内容拿出来加工而已,可是我们不管怎么加工,中心思想却不会发生改变,不然的话就跟这本《三国演义》没什么关系了,这才是大家对于蜀国多是同情与偏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