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在社会上流传很久的话,我们是小时候听说的。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种愚民术。他们认为青少年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会造反;年长者饱经世故,看了《三国》会变得更加老奸巨猾。现在,这种偏见早已被打破,《三国》、《水浒》成了社会提倡阅读的优秀历史小说。
袁阔成在电台上讲《三国》,吸引了千千万万听众的目光;研究《三国》、《水浒》的书刊、文章汗牛充栋;以它们为底本改编的电影、电视、戏剧令人目不暇接。中华民族,可以说从三尺孩童到银须飘拂的老人,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际谈《三国》、论《水浒》。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讲《三国》、评《三国》,都没有超出文学评论、文艺欣赏、历史考证的范围。有的评论文章甚至把其中揭示的“诡诈权谋”之术,一股脑地作为糟粕弃之于历史的“废纸篓”。许多人公开反对那种“读了三国学诡道”的“不良”倾向,但一部《三国演义》还是以“诡道权谋”之术影响了读者和听众。
其实,读《三国》,学“诡道”,这并不可怕,并不奇怪,相反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这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地地道道是一部形象的兵书。在兵书中,“诡道”是智慧的代名词。罗贯中正是以他超人的艺术之笔,在历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播下了“智慧”的种子。诸葛亮这一谋略家的艺术形象对我们民族的影响之深,超过了中外所有艺术佳品的社会效果。倘若我们能以形象的兵书观之,把无意中学到的“诡道权谋”之术用于敌,那么,“废料回收”,“糟粕”也是可以变为财富的。
长达七十余万言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初年近一个世纪的接连不断的战争。作者运用变化无穷的文学笔法,描绘出一连串战役交战的始末,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兵法思想。它不只是史书中记载的简单的战争方式的扩大,而且渗入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战争知识和满腹文韬武略。
作者写战争,不是千篇一律地写双方对阵,“白刃交兮宝刀折”地厮杀,而是在斗勇中充满了斗谋;在斗力中贯穿了斗法。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军阀间的矛盾交错,军事、政治、经济、外交融为一体,更使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表现出多样化;古代兵法中示形、造势、用术、谋攻、庙算、诡道、出奇、用间等思想都充分、真实、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栩栩如生的兵法家、谋略家的音容笑貌处处可见。细读这部小说,就如同走进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军事教学的大课堂。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在描写军阀兼并的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上兵伐谋”的思想。作者在描写战争时,拓展开人物活动的广阔场面,把军事角逐的双方怎样利用政略、策略、经济、外交等手段,以及如何适情、适势、适事、适机、适时的用兵,巧妙地结合起来加以描绘,成功地写出了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许多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精彩战例。与此同时,书中还集中塑造了一大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神机妙算的人物。他们料事如神,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令读者肃然起敬。
书中虽在少数地方用“奇门遁甲”、“六甲六丁”等败笔来烘托渲染谋略家的广大神通和先知先觉,但瑕不掩瑜,其绝大部分还是描写他们运用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合于实际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随机应变、巧施计谋的军事本领,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人,不无借鉴意义。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军事史上,有两个比较光辉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连年的战乱,破坏了生产,民生凋敝;但另一方面,则是旧秩序随之分崩离析,束缚人们头脑的某些传统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战争的实践迫切要求发展军事理论,同时也为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此便造成了这两个时期军事学术思想上的繁荣。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中,产生了著名的《孙子》、《吴子》和《司马法》等军事著作。同样,在三国时期,也造就了曹操、诸葛亮等军事天才。曹操著的《孟德新书》虽无所考,但曹操第一个注《孙子》,以及诸葛亮著的《将苑》等兵家要书,都闪耀着千古不灭的光辉。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军阀争雄的战争角逐中,浪起滔翻,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吴起、管仲、乐毅、司马穰苴、孙膑等人,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都是风云际遇,大显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迹。《三国演义》在详细地记述魏、蜀、吴三方纵横捭阖、龙争虎斗的历史情形中,刻画了军事家们那种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风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段军事斗争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文学作品所写的战略战术,进攻与防御,失败与成功以及军事上的虚实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于军事科学原则和战争规律的。许多虚构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真实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后也能找出与其十分相似的战例。可见,这些虚构,源于战争生活,又高于战争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某些战争指导规律。
《三国演义》的作者,还得心应手地将许多写在经史典籍上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进退攻守等方面的经验,写进了“演义”矛盾斗争的画面之中,这就更能帮助读者通过艺术形象,深入浅出地认识军事斗争的许多重要原则。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问世后,明、清两代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把此书当成指导作战的“玉帐唯一之秘本”(黄摩西《小说小话》),清朝统治者也以此书来教导他们的将军。清朝刘銮在《五石瓠》中写道: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张德坚在污蔑太平天国革命的《贼情汇纂》中也提到:““贼”之诡计果何所依据?盖由二三“黠贼'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秘诀。其裁取《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可见,《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在军事领域里的影响之深和作用之大。
这本论文集,正是笔者借助身着戎衣之便,通过分析作品中描述的“伐谋”、“伐交”等军事斗争故事,来探讨《三国演义》的军事价值,论说谋略在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及某些规律,目的在于能给读者留下一点施计用谋的启示,同时使我们自己也从中得到一些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