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已熟知,堪称《三国演义》中的神来之笔。不过这故事情节可不是罗贯中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
其演变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战船受箭、草人借箭、战船借箭、草船借箭,而这几个故事的主角则分别是孙权、张巡、周瑜、诸葛亮。
怎么说?我们接着来看。
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出现在后汉三国时期,也叫“战船受箭”,主人公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的记载:公元年,孙权和曹操在淮南濡须地区展开激战。一次孙权乘坐战船去观察曹军大营,结果被发现,曹操下令放箭。孙权的战船一面受箭,几近倾斜,于是他命令战船掉头,让战船的另一面受箭,从而以达到平衡的目的,之后孙权安全地返回了自己的营地。
这个故事并不是借箭,而是受箭,且事发突然,并非孙权有意而为之,只是随机应变的行为。
而真正的借箭则出现在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不过也不是草船借箭,而是草人借箭。
据《新唐书·张巡传》的记载:唐代天宝年间,真源县令张巡被叛军围困在了雍丘城,双方对峙多日,战斗异常激烈,城中的箭基本都用光了。为解燃眉之急,张巡令士兵制作了数千个草人,并给它们穿上士兵的衣服,然后乘着黑夜吊在城墙之间,摆出一副下城袭击的架势。
叛军不知是计,以为唐军打算乘机下城偷袭,于是放箭攻击。就这样,张巡一夜之间就获得了几十万支箭。
有意思的是,叛军在得知张巡草人借箭之后,很是懊悔。待到第二日张巡真派五百士兵乘黑夜偷袭时,叛军还以为又是故伎重演,丝毫不在意。结果被张巡偷袭成功,叛军也被打败。
以上这两个故事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文艺作品中的借箭,则出现在了元代杂剧、平话之中,比如在《三国志平话》中,这个故事就已经被说书人根据历史记载进行了改变,主角也变成了周瑜,不过这故事比较简单。
真正将草船、诸葛亮、借箭联系在一起的,还得非《三国演义》莫属。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这个“草船借箭”故事,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变的。期间既有历史记载,也有民间传说的影响,到了罗贯中的笔下,这一切都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而然这其中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首先,《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这个“草船借箭”之外,第七回又出现了一个“孙坚受箭”的故事。从一般的创作规律来看,相同的故事情节基本上不会在同一部作品中出现两次,所以,个人认为,“孙坚受箭”这个故事没必要在小说中出现。
其次,“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也是有漏洞的。小说中提到当时正值大雾迷江的五更时分,曹操的手下不知对手虚实,于是下令放箭。那么,为何放的不是火箭呢?在《三国演义》中,火箭也曾多次出现过,此时最好的应对方式应该就是使用火箭,一来可以打击敌人,二来还可以借火光看清敌人的虚实,岂不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