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面的人物,往往血肉饱满,让人记忆深刻。但是这些人物不会是凭空而来,肯定来自于过往的历史生活,只不过添加了创作者的加工而已。
今天要讲的是我们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面有很多形象突出,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的似曾相识,有的感觉非常陌生。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历史长河里,找到这些人物的对应原型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
《水浒传》成书年代,根据考证,应该是在元末明代。那时候,蒙古人的政权被农民军消灭了,新的朱明王朝刚建立。民间艺术正在蓬勃发展中。所有被压制的创作激情,加上从宋代以来积累的各种素材,形成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当然,成书并不是一蹴而就。在如今的版本之前,据考证,还存在过一个更加古老的《水浒传》版本。但是可惜,这个古本已经失传。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的,是在古本基础之上加工而来的。从古本到今本,历经了一二百年的沉淀,于是我们才有机会见到如今可读的版本。正所谓酒也是陈年的香。
作者施耐庵,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有考证说这本书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写的。不过,无论是谁写的,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生关系,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而这个时代,造就了两部伟大的作品。
《水浒传》主要发生地在梁山泊。考察梁山泊,它位于今天的山东梁山县北,曾经是黄河的一个泄水湖,也就是上游的水到梁山泊短暂聚集,起到缓冲作用。这个泄水湖,经考证,历史上最大宽度不超过里,周长不超过里,到宋代只有里,并没有小说里说的里。
梁山泊,从古至今,最著名的起事人物只有一个叫张荣的,他领导的不过是二三百人的船队,干着盗窃劫掠之类的事情。其它的,无非是一些泊居在附近的渔民或者农民。平时耕种,荒时抢劫。并没有像《水浒传》里面描写的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而反观历史,却可以从洞庭湖起义,也就是钟相,杨幺起义中找到对应的情节。因为它不管是规模,还是地理环境,都与小说符合。所以作者一定是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把真实的农民起义换了个地方。人物当然也做了改名换姓,乾坤挪移。
《水浒传》里面有几个经典人物,也和梁山泊一样,经历了作者的加工,才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否则,只能躺在历史的卷宗里,或者民间传说中。湮没于无人问津的角落。
先说梁山泊首任领袖晃盖。我们知道,这位神龙前头不见尾的人物,是创立梁山泊的领袖人物。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在小说里,安排在三打祝家庄的过程中,丢掉了性命,从而很早早退出了《水浒传》的舞台。
要找到原型并不难。上面谈到的南宋洞庭湖起义领袖钟相,就是晃盖的历史对应人物。
钟相是今属湖南常德的当地人,因为家里有钱,加上爱交朋友,所以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在北宋末年,中原政府为抵抗北边的外族入侵,号召当地民众组织民兵,类似于民团,来保卫政权。这样,钟相通过招兵拥有了原始的人马。由于北宋末年兵荒马乱,这就给了钟相自立为王的机会。当北方入侵告一段落的时候,无法忍受官兵欺压的农民,在钟相的领导下起义了。
钟相除了是农民的领袖,同时还是一位宗教传播领袖。当时的农民叫他“老爷”,钟相自称“天大圣”。但是这位老爷运气并不好,在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就在官府兵的偷袭中死去。
从《水浒传》里,可以看到晃盖的命运和钟相是非常相似的。其一,他们都是起义军开创元勋,一个叫天大圣,一个叫天王;其二,他们都是在创业开始后很早就死去;其三,他们的事业都有继任者。一个是宋江,一个杨幺。并都接过起义的火种,发扬光大。
宋江在《水浒传》里面是主角,就是他接过晃盖开创的事业,走向过辉煌,最后又因接受朝廷的招安而被人骂成罪人。
宋江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不过他的事业远不如《水浒传》里的辉煌。历史上宋江只是一个带领三十六个人的绿林好汉,擅长游击,主要活动地是山林陆地,但很快就被官府招安,在历史上也没有掀起过什么大的风浪。所以很快湮没在历史当中。《水浒传》里的宋江非历史上的宋江。
但是《水浒传》里面的宋江,却和历史上的某些人物神似。比如,其一,宋江杀阎婆惜,南宋的钟相在起义前有犯罪前科;其二,宋江挥金如土只为交结江湖好汉,钟相在起事前也做同样的事;其三,《水浒传》中枢密使童贯两次征讨梁山泊,目的是捉拿宋江,历史上童贯征讨过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目的是捉拿方腊。这样,钟相,方腊就成了《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原型。
另外,宋江的个性和命运里面,也掺杂了岳飞这位抗金名将的影子。比如被人指责的“愚忠”,就很像是从岳飞而来。《水浒传》里面宋江用海鳅船大败高俅,就是引用了历史上岳飞利用战船大败农民起义军的往事。
所以说,宋江这个人,名字是借用了历史人物的真名。事迹却是各种人物的糅杂。性格上面也充满了各种历史人物个性。可以说,它吸收了各种历史人物的种种特点,而汇聚于一人之身。所以看起来才会那么充满魅力。
接下来要谈鲁智深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历史长河里又是对应着谁呢。
它的原型其实是著名的杨家将五郞杨延德。杨家将的故事,从五代时期就开始流传,到南宋说书艺术鼎盛的时候,成为了民间艺术的必演角色。而《水浒传》的作者,一定是熟知历史,并对民间艺术拿捏准确,所以在这些基础上创作了鲁智深。
鲁智深和杨延德一样,都是西北好汉,也同是军官出身,都是半路出家,也都在五台山削发为僧。性格方面,非常相像,都是豪爽大气,疾恶如仇。
有了历史原型,创作起来就容易得多了。鲁智深的形象,还有部分来自于南宋名儒洪迈的《夷坚志》里面的人物。洪迈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他的著作在宋以来,在知识分子当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夷坚志》里面有一位僧人叫永悟,他在寺庙修行的时候,随身带来的侄儿老是不守寺规,屡屡犯事。当中描述的情节与鲁智深大闹文殊院非常相似。因为《夷坚志》成书早于《水浒传》,可以推断,施耐庵很大可能是参考了前者而创作了后者。
另外,鲁智深醉酒闹事,污秽禅堂,醉打山门,以及后来的倒拔杨柳的故事,都取材于《夷坚志》里面的一位叫武唐公的出家官兵,以及一位叫范子珉的道士。他们都有类似的表现。
当然,鲁智深的形象也不仅是来自一位历史人物。比如,象我们熟知的“鲁提辖拳打郑关西”,这个历史典故就来自五代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新五代史》记载,当年还是一个下级军官的郭威,在集市与屠户发生冲突。因为恃勇好斗,郭威故意以肉割得不如意而刁难对方,最终屠户挑衅并威胁他,结果却被郭威杀死。这个故事,与我们读到的《水浒传》选段,几乎一模一样。
另外一个好汉武松,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他的景阳岗打虎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那这位好汉的历史原型又是谁呢?
比较像的是《旧五代史》里面的李存孝。李存孝是五代时期后唐的猛将,原叫安敬思,因为被后唐军阀李克用收为义子,改姓李。关于李存孝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广,也有很多的段子。其中,“存孝打虎”这一情节来自元代杂剧《雁门关存孝打虎》。主要情节是李克用在雁门关打猎,巧遇牧羊少年安敬思。安敬思竟然独自一人打死猛虎,李克用重视他的才能,于是把他收为义子,并赐名为李存孝。
还有很多人物,同样能够在历史资料中找到对应的人物。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留意一下。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并不一定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作者参考了非常多的资料。它包括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还有勾栏瓦肆的说书素材等等,一并掺杂进了人物的塑造之中。所以读起来让人觉得人物形象丰满。
为什么《水浒传》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其实它充分地利用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加上民间集粹,才成了一部流传久远的经典。让人读了觉得非常过瘾。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正好说明了历史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小说也同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