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三国时代,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除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外,还有一场大战至为紧要,那就是诸葛亮坐山观虎斗、关云长孤军力敌吴魏倾国之兵的荆州会战。从历史大势来看,荆州会战之失与蜀国败亡、晋朝统一是一脉相承的
01
德国翻译家尹芳夏花6年译“三国”
为了完成《三国演义》的首个德文全译本,德国女翻译家尹芳夏(EvaSchestag)“6年磨一剑”,还去过瑞士阿尔卑斯山麓的译者之家两三次,待了四五个月。译者之家像个半公益机构,凭着一纸翻译合同,只要掏一丁点儿钱,就可以在苏黎世湖和山色美景环抱中工作。
尹芳夏在近期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介绍今年出版的德译本《三国演义》,并接受了南方周末的专访。作为汉学家,她对中国的古文非常喜爱,“我上第一节古文课时,就被这种语言的优雅、简洁和客观深深吸引。”
她深知文学作品的通俗化很重要,“当然要忠实于原著,但同时得讲一个投射现实,同样让德语读者激动的故事。S·费舍尔出版社当然不想出版一本硕士论文,他们要的是世界文学。”
这部古典名著原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本就是对史书《三国志》的通俗化。然而岁月流转,语言变迁,罗贯中时代的通俗文学,在今天已经显得古雅。
02
她眼中“诸葛亮的宿命”
尹芳夏常被问到最喜爱的三国人物,提问者列举了关羽、赵云、刘备、曹操等重要人物,却没有诸葛亮,因为他们觉得诸葛亮是神,不是人。但她对诸葛亮有种认同感。
这位德语翻译家说,诸葛亮“会犯错,也没能从宿命中解脱”。意思是说他虽然智慧过人,却最终难以逃脱“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命运。
翻译家的水准固然重要,但是翻译不是万能的,文化的隔阂不是仅靠好的翻译就能打破的。这本名著翻译得再传神,德国读者也不可能像中国人一样,如此真切地了解那个叱咤风云的短暂朝代。
在中国,喜欢乃至崇拜诸葛亮的人是很多的。其实在罗贯中的笔下,也不是一味地神化这位孔明先生,只要用心去读,依然可以在小说中还原人格丰满的诸葛亮。
很多人接触三国故事,并不是从原著开始的,现在是影视剧,更早时期可能是连环画,还有评书艺术。评书就是对小说原著的再一次通俗化,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非常精彩,真正说出了三国中智慧超群、勇武过人的神韵。
03
诸葛亮真能称得上“智慧的化身”吗
多少人心中都有个“三国梦”。三国故事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融入文化基因。传奇的三国人物身上,寄托了很多人的英雄情结,纵横天地之间,豪侠仗义之举,靠人的力量和智慧建功立业。某种意义上,《三国演义》是很励志的一部名著,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的强大。
当笔者用心通读完这本名著之后,对于三国人物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才深深体会到,如果不去读原著,是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误导的。或者说,每位读者心中的“三国”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亲力亲为,还是容易被别人的看法误导。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一出祁山北伐时,错用马谡失街亭,仅仅是诸葛亮一生较小的一次失误。诸葛亮是个独断专行的人,再大的人才到了诸葛亮手下也只会变成一颗棋子,被动地任其调用,如果有人与其意见不合,即使策高一筹,诸葛亮也不会采纳。诸葛亮的管理境界与曹操形同天壤。
04
“大意失荆州”是一个历史误会
三国时代,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除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外,还有一场大战至为紧要,那就是诸葛亮坐山观虎斗、关云长孤军力敌吴魏倾国之兵的荆州会战。从历史大势来看,荆州会战之失与蜀国败亡、晋朝统一是一脉相承的。
荆州会战是一次真正的三国交兵,这时的荆州是唯一的前线和战场。荆州本就是腹背受敌之地,当初不就是因此而图谋西川的嘛。诸葛孔明、刘备及文武众将竟然都窝在大后方成都,不早派兵接应关羽,坐看云长城破兵败将亡!
历史的误会造就了一个成语:“大意失荆州”。关公纵使浑身是铁,能碾几颗钉?虽曾水淹七军大胜曹兵,逼得曹操几欲迁都以避其锋,然而胜败无常,智者应能从大胜当中看到败亡之相,从大败之时洞察转胜之机。
敌败之后必有添益,不断增兵派将,到最后曹操和孙权各统几十万大军夹攻关羽,孔明和刘备竟还稳坐钓鱼台,不识生死危亡之机。诸葛亮真能如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吗?他真能有韩信横扫六国平定天下的雄才大略吗?尽管罗贯中处处美化,然而诸葛亮真的做不到。(作者:海凝眉)